孙志嘉。南方日报记者 许舒智 摄
3月3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东莞研究部(散裂中子源科学中心)中子科学部副主任孙志嘉一到北京就忙着打磨提案。就在启程赴京之前,他专门到东莞松山湖科学城走访调研,关注如何进一步做好科研平台储备人才的生活配套,吸引更多潜在的高层次人才就地落户,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湾区战略科技力量配置、科研人员生活配套服务……全国政协委员的新身份,给从事中子科学研究20多年的孙志嘉带来了不少新课题。今年,他即将提交的提案与粤港澳大湾区大科学装置“组队”联手解决国家战略科技问题相关。他建议,在大湾区加快布局建设更多大科学装置,尽快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科学装置集群,对基础研发、技术突破、产业应用等创新全链条进行赋能,更好提升大湾区科研创新系统的国际竞争力。
在大湾区打造大科学装置集群
“新质生产力是一个大命题,把这个命题分解下来,很重要的一部分是发展好基础研究。建设有国际竞争力的大科学装置集群至关重要。”孙志嘉表示,今年全国两会,他将继续关注粤港澳大湾区核心科技力量和大科学装置的建设、统筹、协调发展议题。
“对比国际上的一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中国散裂中子源目前还缺少‘左膀右臂’——同步辐射光源。”孙志嘉介绍,以英国科创中心卢瑟福国家实验室为例,散裂中子源与光源强强联合,推动实现互补性创新的发展。
受访时,孙志嘉打了一个比方:如果中子源能看到人体的肌肉,那么同步辐射光源就能看到骨骼,两者结合起来可以更好地发挥大科学装置的集群效益,从而实现“1+1>2”的效果。“下一步,希望在中国散裂中子源周边加速布局同步辐射光源。”他建议,在粤港澳大湾区加快布局建设更多大科学装置,尽快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科学装置集群,对基础研发、技术突破、产业应用等创新全链条进行赋能。
同时,孙志嘉也呼吁把更多国家层面的重大科技项目和基础研究项目部署到粤港澳大湾区,充分发挥粤港澳大湾区制造业基础雄厚、产业与科技互促双强前景广阔等优势,推动解决国家重大战略科技问题。“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的过程,也是准确评估粤港澳大湾区战略科技体系水平的契机。”他说。
为厚植人才成长土壤献计出力
1996年,孙志嘉进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学习,2000年被保送到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继续深造,获得博士学位。从此,他开启了长达20多年的科研生涯。2007年至今,他参与到中国散裂中子源工程,助力我国成为世界上第4个拥有脉冲式散裂中子源的国家。
去年,孙志嘉当选全国政协委员,摆在他面前的除了科学问题,又多了一份履职责任。“新的角色给我带来了新的视角,除了关注散裂中子源,我还计划到鹏城实验室、广州实验室等重点实验室走访,更充分了解广东科学界的现状和面临的共性问题。”
孙志嘉了解到,随着新型研发机构在广东蓬勃发展,包括各类重点实验室、大科学装置的建设,广东已经初步聚集一系列研发中心和高端平台,吸引了全国很多高水平大学的研究生来到广东深造。
“这是伴随科技自立自强往高水平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新课题,对于研究生人群,需要有更加完备的支撑和管理体系。”孙志嘉表示,研究生年龄相对较小,高校和科研院所应积极探索新的服务和管理做法,让他们能更心无旁骛地专注学业和科研。
孙志嘉对青年科研人员的关注,源自对广东尊重科研、尊重科技工作者浓厚氛围的切身体验。他说,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除了想找到能充分发挥自己能力的科研平台,也很希望获得社会的认可。
“在尊重人才、爱惜人才方面,粤港澳大湾区各地推出了一系列务实举措,我就是其中的获益者。今后,我将发挥好政协委员参政议政的职能,助力广东继续做实做细对科技工作者的支撑服务,为广东厚植科研人才成长土壤、答好‘人才之问’献计出力。”孙志嘉说。
记者手记
以科学钻研精神
找准参政议政“坐标”
强调数据、优化措辞……在与记者的对话中,孙志嘉显示出扎实的科学素养和严谨的作风。去年的提案收到国家有关部门积极回应后,孙志嘉没有停步,而是继续收集更多数据、评估更多细分议题,积蓄力量将提案更新为更具前瞻性、针对性和建设性的“2.0版本”。
一直以来,孙志嘉是一名专注技术攻关的“理工男”。而近一年来,随着履职经验的增长,他越来越多地走出实验室,脚踏实地走访了解一手信息,以科学务实的态度找准参政议政“坐标”,积极建言献策,认真履职尽责。
“对社会的关注面更为宽广,是我担任全国政协委员以来的重要心得。”孙志嘉说,今后将在立足本职工作的同时,综合教育、人才等领域发展所需,更加体系化地思考问题,为推动高质量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
南方日报记者 钟哲
统筹:龚春辉
评论列表 (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