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2024年,中国"大国重器"迎来了一个又一个令人振奋的里程碑。2月,甬舟号盾构机涂装"瑞龙"下线;3月,"海基二号"深水导管架安装就位;4月,神舟十八号发射成功;5月,福建舰完成海试;6月,嫦娥六号成功着陆月球......从平原到高原、从地下到太空、从海洋深处到月球表面,一系列重大科技突破如繁星般点缀着中国创新的星空。
在这些辉煌成就背后,有一群90后年轻人正用知识和汗水为祖国科技发展添砖加瓦。新年伊始,让我们走近这些大国重器背后的年轻面孔,听听他们带来的最"硬核"新年祝福。
【硬核一:高原铁路"追梦者"】
"把高铁开到拉萨去,是几代铁路人共同的梦想。从中国地质大学毕业后,这位怀揣"铁路情结"的年轻人毅然投身高原铁路勘测事业。作为全线唯一的90后技术队长、青年突击队队长,罗锋主动请缨负责地质条件最复杂、环境最艰苦的"盲肠"区间。
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域高原,罗锋带领青年突击队多次登顶群山,徒步穿越无人区冰川,只为确保每一个地质数据的准确性。"在这里工作,随时可能遇到突发性缺氧、高原反应,但想到我们在为实现百年铁路梦想努力,一切辛苦都值得。"
为了进一步突破高原铁路建设的技术瓶颈,罗锋还主动申请开展国内首次高原交通廊道科学考察。在被称为"生命禁区"的地带,他带领团队成功摸清了制约线路规划的关键地质问题,为新"天路"建设提供了重要依据。
如今,这位年轻的追梦人已经成为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高原铁路副总设计师,还获得了第28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在他和团队的努力下,中国高铁终于成功开进拉萨,实现了几代铁路人的夙愿。
【硬核二:"中国太阳"守护者】
在中国科学院,有一位90后研究员正在参与一项堪称"人类终极能源"的研究——可控核聚变。他就是"中国太阳"团队核心成员汪悦航。
2006年,我国建成了全球第一个"人造太阳",近20年来在热核聚变领域始终保持世界领先地位。目前,全球仅有4台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而中国自主研制的"洪荒70"是其中唯一一台采用全高温超导材质建造的装置。
作为团队主要研究人员,汪悦航负责等离子体位形及剖面控制算法设计、模型建模及AI控制算法应用等核心技术研发。"用高温超导材料建造托卡马克,控制和约束等离子体,这在世界上都没有先例。我们每前进一步,都是在为人类开拓未知的能源领域。"
面对重重技术难关,汪悦航和团队始终保持着"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钻研精神。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他们的努力下,中国在可控核聚变领域取得了多项突破性进展。在不久的将来,第一盏由核聚变点亮的电灯一定会在中国亮起!
【硬核三:扑翼飞行开拓者】
2024年被称为低空经济元年,而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90后研究员赵龙飞和他的团队已经在这片"新蓝海"创造了世界纪录。
作为前沿科学技术创新研究院副研究员,赵龙飞带领团队研发的扑翼无人机实现了单次充电91分钟的持续飞行,刷新了吉尼斯世界纪录。但在他看来,这项技术的意义远不止于此。
"一座山与一座山相隔几百米,汽车可能要绕行几个小时。如果能够将飞行器普及到农村地区,将极大提升物流效率。"赵龙飞的目光始终聚焦在广大农村地区的实际需求上。
这种创新型扑翼飞行器未来将在农村物流、应急救援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有望打造一张覆盖城乡的三维交通网络,为中国低空经济发展开辟新天地。
【硬核四:卫星编队总设计师】
2024年12月17日2时50分,我国成功发射四颗合成孔径雷达卫星。这次发射采用了世界首创的"车轮"卫星运行模式,而这个创新的幕后推手,正是银河航天SAR卫星总师段晓。
这个由1颗主星和3颗辅星组成的"太空车轮",通过精密的轨道控制,可以保证卫星编队的稳定性和空间安全性。相比传统干涉卫星系统,这种编队构型更稳定、干涉基线多、测绘效率高。
我国的卫星具备毫米级地表形变监测能力,可以及早发现地面沉降、塌陷、滑坡等灾害隐患。同时还拥有亚米级高分宽幅成像能力,可以全天候、全天时对地观测。在段晓和团队的努力下,我国卫星制造技术实现了多个突破,整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为国家减灾防灾和国土资源监测提供了有力支撑。
【硬核五:天眼"巡航员"】
在贵州大山深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中国天眼"昼夜不停地监听着来自宇宙深处的信号。90后天体物理学家冯毅就是这个"巨眼"背后的重要操作者之一。
作为中国天眼调试参与科学家,冯毅主要从事快速射电暴、引力波、天文计算等方面的研究。"中国天眼的反射面相当于30个足球场大小,灵敏度是世界第二大射电望远镜的2.5倍以上,这让我们能够探测到更遥远的宇宙信号。"
截至2024年,冯毅所在团队通过智能计算赋能,在中国天眼的数据中发现了2例新快速射电暴和49颗新脉冲星。2025年,随着之江实验室"三体计算星座"首发星座即将发射,太空探测研究将迎来新的突破。
【硬核六:遥感卫星"掌舵人"】
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是我国十六个重大科技专项之一,而90后的石栋梁正是这一国家重器的重要参与者。作为航天五院高分辨率空间相机技术带头人,他主导了多颗静止轨道高分辨率光学相机的研制工作。
高分专项的建设意义重大,它为我国现代农业、灾害预防、资源环境监测、公共安全等多个领域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在石栋梁的带领下,团队获得了航天科技集团科技进步一等奖,他负责的高分十三号卫星已有两颗成功进入轨道。
【硬核七:巾帼"领航员"】
2012年9月25日,我国首艘航母辽宁舰正式入列,开启了中国航母时代。同年,24岁的徐玲成为历史上第一批女航母舵手。
凭借出色的训练能力和组织能力,徐玲在全军女兵中脱颖而出,成功竞选为辽宁舰首位女舵手,并参加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阅兵式。她用自己的方式,展现了新时代女性的责任与担当。
新年寄语:"硬核"力量点亮未来
在2025年春节来临之际,这7位大国重器背后的年轻科技工作者通过余额宝"年年有余"新年俗活动,向全国人民送上最硬核的新年祝福:"龙岁呈祥留胜景,蛇年焕彩谱华章,祝福大家年年有余,福禄双全!"
这份来自科技前沿的祝福,承载着青年一代对祖国的赤诚之心,也寄托着对每一个奋斗者的美好期望。让我们期待,在新的一年里,会有更多像他们这样的年轻人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奋勇前进,让青春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绽放光彩!
评论列表 (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