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四届上海科技青年35人引领计划(简称“上海U35”)名单揭晓。在这场被视为上海竞争最激烈的青年选拔计划中,来自嘉定区的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员姜益光脱颖而出、成功入选。
恰如其名,这位年轻的科研工作者与“光”有着不解之缘。作为一名“光的工程师”,姜益光在神秘莫测的“红外世界”里不断探索前行,用科研点亮未知。
“当年转行研究无机材料,其实是出于机缘巧合。”谈及科研起点,姜益光回忆起十年前的某一天,他在实验室与导师的一次闲聊中随口说“要是能研究无毒材料就好了”,当时导师便说“那你试试无机材料”。
尽管姜益光目前研究的氟化物玻璃仍具有一定毒性,但这个曾经执着于“材料安全”的年轻人却在那次无心的“吐槽”后,在无机材料的浩瀚宇宙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那一颗星辰——带领团队攻克氟基玻璃光纤制备难题。
“红外世界”就像一片看不见的海洋,而姜益光则像一名“光的工程师”,用一根根纤细的玻璃光纤,作为“光的传输带”,为红外探测设备赋予“千里眼”的神奇功能,让它们在黑夜中看得更清楚,在极端环境下捕捉微弱的光信号。
如今,他所主导的氟基红外玻璃和光纤的应用技术研究相关成果已在多个国家重大型号任务上获得应用。姜益光也先后入选中国科学院“创新交叉团队”、中国科协 “青年人才托举工程”、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上海市首届“超级博士后”等人才项目,获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上海市科技系统青年五四奖章标兵、中国科学院院长奖等荣誉。
面对荣誉,姜益光并未止步。“这项技术在红外探测、机载光电对抗等领域都有重要应用,最近我们在尝试把人工智能引入材料研究,希望能让研发过程变得更高效、更精准。”姜益光介绍,以前做玻璃配方,基本上是采用“经验+试错”的传统模式,每调整一个参数都要花很长时间验证。而人工智能则可以建立起数据库,从而预测出更优的配方。“过去,我们更像是‘手工炼金’,而现在有了AI这个智能助手,我们可以更快、更精准地找到‘黄金配方’。”姜益光说。
当同龄人在讨论“35岁职场分水岭”时,姜益光正带领着平均年龄仅为32岁的团队在红外材料的深海里不断潜航。
31岁成为千万级项目负责人、33岁负责更大规模的国家级课题,姜益光坦言“这是时代给予的机遇”。“成为重大项目的负责人,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姜益光告诉记者,“而且虽然我们的团队很年轻,但国家充分相信年轻人。”
在他领衔的中国科学院“创新交叉团队”里,“90后”主力正构建着独特的科研生态,而这种代际传承与学科交叉的共振,恰是“上海U35”榜单上“90后”科学家群体的缩影——他们以35岁为起跑线,在科技强国的赛道上接力冲刺。
“真正重要的突破,往往需要长期积累,所以我更愿意把35岁看成是一个起点,是我追求更高精尖研究的开始。”对于35岁以后的人生,姜益光充满期待,“很多行业可能35岁就要考虑职业发展的瓶颈,但科研完全不一样。我希望接下来的路能走得更远,也能带着团队一起进一步突破现有材料在波段和功率上的局限,发展同时兼具宽光谱-高红外透过-高损伤阈值-高稳定新型红外玻璃和光纤材料。”
“要做得了钢铁侠,也坐得住冷板凳。”自2014年进入上海光机所以来,在这十年如一日的科研工作中,姜益光如同他朋友圈签名所写的那样,既有热血澎湃的科技梦想,更蕴含着科研人日复一日的坚守。“感谢光机所和嘉定区这么多年的培养,并且对我们年轻人的支持力度也很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支持年轻科研人员担重任、挑大梁,我正是在这种环境中快速成长,未来将以更丰硕的科研成果回馈这份培养。”姜益光表示。
撰稿:奚柔
编辑:黄骊越
喜欢就点个“赞”和“在看”吧~↓↓↓↓
特别声明:本文经上观新闻客户端的“上观号”入驻单位授权发布,仅代表该入驻单位观点,“上观新闻”仅为信息发布平台,如您认为发布内容侵犯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删除!
评论列表 (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