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内容详情

口服砒霜,新型破伤风针,AI引导心脏消融术……医疗大爆发

2025-02-21 1 yuneu

企业动态

01 比亚迪发布“天神之眼”

2月10日,比亚迪发布智驾系统“天神之眼”,共分为A三激光版(DiPilot600)、B激光版(DiPiIot 300)、C三目版(DiPilot 100)三个版本,首批上市21款车型,覆盖7万级到20万级,其中10万元以下车型将实现多数搭载,10万元以上全系标配。

• 点评:“天神之眼”发布,很快引发关于“高阶智驾”的争议。按照中国现行的国家标准《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驾驶自动化分为6种等级,3级及以上的自动驾驶功能包括有条件的自动驾驶、高度自动驾驶以及完全自动驾驶,但该标准并未给出每一等级所对应的具体功能。行业内通常认为,高阶智驾应包括代客泊车、高速领航、城市领航等功能,而比亚迪天神之眼C版本在领航功能上仅涵盖高速领航,并未提供城市领航功能。尽管有争议,比亚迪将智驾系统下沉至20万元以下车型却是事实,相信其他厂商很快也将跟进,加速智驾下沉。(郭吉桐)

02 特斯拉上海储能超级工厂投产

2月11日,特斯拉上海储能超级工厂举行投产仪式,首台超大型商用电化学储能系统Megapack下线。这是特斯拉在美国本土之外投建的首个储能超级工厂,初期规划年产商用储能电池1万台,储能规模近40吉瓦时(GWh),将在第一季度开始产能爬坡。

年报显示,2024年特斯拉储能装机31.353GWh,同比增长114%,储能业务营收100.86亿美元,同比增长67%;发电及储能业务的毛利率也提升至26.2%,高于同期汽车18.4%的毛利率水平。

• 点评:储能业务已成特斯拉的重要增长极,依托上海及长三角完善的新能源产业链,特斯拉储能业务有望迎来降本和增产。(郭吉桐)

03 药用口服砒霜治疗白血病

2月10日,香港大学医学院召开记者会,公布研究团队成功研发三氧化二砷(俗称砒霜)口服药剂(简称“药用口服砒霜”),可用于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简称“APL”)。临床研究结果显示,药用口服砒霜在治疗APL方面具有高效性和安全性,患者的整体存活率达97%,并能显著减轻副作用和治疗负担,大幅减少化疗的使用。

该药已获得美国FDA及欧洲EMA的罕见病药物资格认定,并取得美国FDA新药临床研究资格认定。同时,该药也获得广东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经由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在粤港澳大湾区作临床使用。

• 点评:APL的传统砒霜疗法需长期静脉注射,患者需频繁住院,治疗周期长且费用高昂,药用口服砒霜实现了剂型由静脉注射转向口服的重大创新,为APL患者的治疗方案带来重大变革。(郭吉桐)

04 新一代“破伤风针”获批上市

2月11日,珠海泰诺麦博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全球首创重组抗破伤风毒素单克隆抗体新药新替妥®(斯泰度塔单抗注射液)获得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上市,用于成人破伤风紧急预防,通过肌内注射,快速起效,无需皮试,无需留观(门诊患者),无需区分体重和伤口大小,一针一次给药。

破伤风是一种严重的潜在致命性疾病,全球每年约有上百万例病例。目前,大众熟知的“破伤风针”主要包括破伤风抗毒素(TAT)和破伤风人体免疫球蛋白(HTIG)。然而,TAT作为马源血液制品的代表,存在较高的过敏风险;HTIG完全依赖于人体血浆为原料供应,产能有限,而且存在传播其他传染病的风险。

新替妥®作为一种基因重组技术的人源单克隆抗体生物药,采用基因工程技术生产,突破性摆脱对“人血”和“马血”作为原料的依赖。

• 点评:破伤风杆菌广泛存在于土壤、灰尘和动物粪便中,一旦通过伤口进入人体,便可能引发严重的感染,及时、有效的预防措施极为重要。此前,新替妥®分别在2022年3月和8月被中国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CDE)纳入突破性疗法、被美国FDA纳入快速通道(Fast Track)。本次获批上市,为破伤风防治带来了更优方案选择。(曹妍)

05 智诊科技发布医疗大模型和开放平台

2月14日,中国杭州的AI初创企业智诊科技(WiseDiag)发布好伴AI V2.0,以及开发者和医疗机构都能自由接入的智能医疗生态WiseDiag API开放平台。

智诊科技创立于2023年6月,自主研发了千亿参数级多模态大模型,同时整合RAG(检索增强生成)、意图识别、个性化长时记忆机制等技术来提供产品和服务。

据介绍,好伴AI V2.0基于WiseDiag大模型,集成来自300+位三甲医院专家的临床经验,具备精准医学推理和无限记忆能力,其核心功能涵盖疾病问诊、健康咨询、慢病管理、检测报告解读与用药指导等全医疗场景。

同时,面向开发者、医疗机构和科研团队,智诊科技开放了WiseDiag系列医学大模型及配套工具,包括全科医学模型Z1、深度推理版Z1 Thinking、高效轻量版Z1 Lite及遗传学专精模型Genetics。

• 点评:医疗行业拥有海量的数据来源和巨大的需求缺口,一直被视为AI大模型落地的绝佳领域之一。目前,市场上的头部玩家包括百川智能、百度灵医大模型、讯飞医疗等。随着越来越多企业参与其中,有望共同推动医疗AI从“被动应答”升级为“主动思考”。(曹妍)

06 Meta启动跨越5万公里的海底电缆项目

2月14日,Meta宣布启动Waterworth项目,这是一个跨越5万公里(超过地球周长)的全球海底电缆项目,将覆盖五大洲,并在美国、巴西、印度、南非等地设有着陆点,完成之后可以开辟三条新的海洋通道。

Meta表示,借助Waterworth,公司继续改进工程设计以保持电缆弹性,从而建造世界上最长的24对光纤电缆项目,并提高整体部署速度。同时,Meta还部署了首创的布线,最大限度地利用深水(深度可达7000米)中的电缆,并在高风险断层区域(例如海岸附近的浅水区)使用增强型埋设技术。

• 点评:海底电缆是支撑全球数据往来的重要基础设施,承载了全球约99%的洲际通信流量,世界第一条海底电缆可追溯到1850年(在英国和法国之间铺设)。过去十年,Meta与各合作伙伴共同开发了二十多条海底电缆。Waterworth将是一项耗资数十亿美元的多年期投资,通过开辟三条新海上走廊来加强世界数字高速公路的规模和可靠性。(曹妍)

科学前沿

07 人工合成毫米级“六方金刚石”

2月10日,吉林大学物理学院刘冰冰教授、姚明光教授团队联合中山大学朱升财教授等在Nature Materials发表论文General Approach for Synthesizing Hexagonal Diamond by Heating Post-Graphite Phases,报告了一种高温高压下石墨经由“后石墨相”形成六方金刚石的全新路径,并首次合成出高质量六方金刚石块材。

六方金刚石首次被发现是在美国亚利桑那州的魔谷陨石中(1967年),因此也被称为“陨石钻石”,普遍认为是石墨在陨石撞击地球时产生的高温高压条件下转变而成的,但由于陨石快速冲击时间短,六方金刚石形成的条件极为苛刻,只有纳米大小,且与陨石共生,因此六方金刚石能否独立存在一直有争议,实现纯相的人工合成极具挑战。

• 点评:自1967年以来,人工合成高质量的六方金刚石一直是全球科研团队尝试攻克的科学难题,受限于实验室技术、设备、有效合成路径等因素,美国、澳大利亚等科研团队此前合成的样品均尺寸过小(纳米级)、存在时间过短,难以进行详细的物性测量。此次中国科研团队成功合成毫米级六方金刚石,并发现了其具有出色的物理性质,迈出了从实验室走向规模化生产的关键一步,有望推动中国超硬材料产业再上一个台阶。(郭吉桐)

08 全球第三例能抵抗AD的“奇迹案例”

2月10日,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埃默里大学等高校的研究团队在《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发表论文Longitudinal analysis of a dominantly inherited Alzheimer disease mutation carrier protected from dementia,报告了全球第三例对阿尔茨海默病具有天然抵抗力的“奇迹案例”。

案例是一名75岁男子,他携带一种几乎必然导致阿尔茨海默病的基因突变,家族许多成员也在50岁左右患病,而他却在超出预期发病年龄25年后仍保持认知健康。

研究团队通过脑扫描和基因分析发现,该男子大脑中虽然积累了大量淀粉样蛋白,但几乎没有tau蛋白缠结(阿尔茨海默病的标记物)。此外,他的基因组中存在9种独特的遗传变异,其中6种变异首次被发现与阿尔茨海默病相关。这些变异与神经炎症和蛋白质折叠等功能相关,可能在保护大脑免受疾病侵害中发挥了作用。

• 点评:“奇迹案例”挑战了阿尔茨海默病的传统理论,即淀粉样蛋白是疾病的首要驱动因素,对疾病期间破坏大脑的蛋白质及其靶向药物作用提出了疑问,而抑制tau蛋白扩散可能会延缓或阻止疾病扩散,也为阿尔茨海默病治疗策略提供了新的思路。(曹妍)

09 新型检测方法诊断早期胰腺癌

2月12日,美国俄勒冈健康与科学大学癌症早期检测高级研究中心等科研团队在《科学-转化医学》(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发表论文Early detection of pancreatic cancer by a high-throughput protease-activated nanosensor assay,报告了一种基于蛋白酶的检测工具PAC-MANN,只需要8μL(微升)的血清样本就能有效分析出具备胰腺导管腺癌(PDAC)风险的人群。在搭配当下临床使用的PDAC筛选物的条件下,PAC-MANN对处于早期的1阶段PDAC的灵敏性(判断存在胰腺肿瘤的准确率)达到85%。

PDAC是常见的胰腺癌类型,5年生存率不到10%,是最致命的实体恶性肿瘤之一,但由于胰腺癌早期往往没有症状,加之此前缺乏有效的早筛早检方法,大多数患者发现时已是晚期,错失治疗良机。

• 点评:PDAC的早期筛查技术近年来获得了较为明显的突破,2023年11月中国学者联合阿里达摩院等机构便首次提出以“平扫CT联合人工智能”进行大规模的胰腺癌早期筛查,在真实世界中的灵敏性达92.9%。此次美国学者提出的血液活检筛查技术,有望为PDAC的早筛早检提供更多选择。(郭吉桐)

10 AI引导的心脏消融术

2月14日,慕尼黑德国心脏中心(Deutsches Herzzentrum München)医院的研究团队在Nature Medicine发表论文Artificial intelligence for individualized treatment of persistent atrial fibrillation: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介绍他们利用人工智能(AI)引导的心脏消融术结果,在基于解剖学的标准化肺静脉隔离(pulmonary vein isolation,PVI)的基础上进行AI引导的时空弥散区(Spatio-temporal Dispersion)消融,在随访一年消除房颤方面优于单纯的PVI。

研究团队开发的Volta AF-Xplorer系统,能够实时分析心脏内数百个位点的电信号特征,可在0.1秒内识别出异常放电区域,准确率高达94%。在手术中,AI将异常区域标记为白色光点,指导医生进行精准消融。

这项跨国临床试验覆盖欧洲和美国的26个医疗中心,370名持续性房颤患者被随机分为AI定制消融术和传统PVI术两个小组。术后一年,该试验达到了主要疗效终点,88% 的定制治疗组患者达到了主要疗效终点,而PVI治疗组只有70%的患者达到了主要疗效终点。

• 点评:心房颤动是成年人中常见的心律失常疾病,目前PVI是治疗药物难治性阵发性房颤的有效方法,但对于持续性和长期持续性房颤的治疗效果仍不理想。这一大规模随机试验表明,AI在精准医疗、介入医学领域有着极大的想象空间。(李一跞)

南方周末科创力研究中心

责编 黄金萍

  • 评论列表 (0条)

 暂无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