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和我一样,有时候,感觉周围的世界有点儿怪怪的。
大家嘴上喊着“消费降级”,但又在一些“奇奇怪怪”的地方,花着让人看不懂的钱。
比如,经常有这种新闻:屏幕里一个主播,就是唱唱歌、聊聊天,或者吃个饭,各种礼物特效刷个不停,什么“嘉年华”、“火箭”、“帝王套”……一个礼物几千,甚至上万块。
送礼物的“大哥”、“榜一”,不只是那些“富哥”,在现实生活中,可能也是上班的普通人。
我就想,这图啥呢?钱是大风刮来的吗?
还有,有人会对某个明星、某个虚拟角色,投入超乎寻常的热情。买周边、写同人文、混圈子、跟人为了“自家哥哥”吵得面红耳赤。就像上个月,因为觉得网友对自己的偶像评论不当,而对其进行人身攻击、网络暴力粉丝。
到底发生了什么?
前段时间,我们请到了谢文博老师。他是日本社会学者三浦展——《孤独社会》和《孤独消费论》的译者,在日本生活多年,对日本社会的变迁有深入的观察。听完他的分享,我好像一下子找到了答案。
这些消费上的新动向都指向,孤独经济。
你可能会问,孤独?怎么还成经济风口了?
别急,让我们先看看日本,这个比我们走得更快的邻居,是怎么上演这一切的。这很可能就是我们未来的预演。
欢迎来到孤独社会
当然有一点要先搞清楚,为什么孤独?
首先,人口结构变了。
在这张表上,柱形图绿色的部分,代表日本65岁以上的人口数量,橙色代表15-64岁的,蓝色代表14岁以下的。
可以看到,日本能干活、能消费的年轻人,比例不断下降,而需要被照顾的老年人,比例急剧上升。现在日本,超过30%的人口是老年人。什么概念?大街上走十个人,就有三个是爷爷奶奶辈的。
而且,青黄不接,没人生孩子,大家都各过各的。
核心家庭,也就是父母+孩子的组合数量,早就见顶回落了。现在日本数量最多的家庭类型是什么?
单人家庭,一个人生活。再加上丁克家庭、单亲家庭,你会发现,整个社会,人与人之间的连接,正在变得越来越松散。
老龄化 + 少子化 + 不婚/晚婚 + 丁克 + 独居……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就构成了一个庞大的“孤独社会”。
这里的“孤独”,不完全是心理上的寂寞,它更多描述的是,个体化生存成为主流。
那么,在这个物质相对充裕,但个体感受却可能越来越“孤独”的时代,人们究竟需要什么?
光靠买东西,显然满足不了。
谢文博老师打了个比方,以前买豪车让你开心,可能是因为有人羡慕你,有人来看。现在周围都没人了,买一堆豪车放在车库,也带来不了快乐。
所以,人们开始寻找物质之外的方式,来消解孤独。
靠什么?
“我的偶像,需要我!”的连接感
第一,就是那种推动偶像成名的连接感。
谢文博老师提到了日本的“推崇活动”,就是把自己喜欢的人“推”成明星。这和我们年轻时候单纯地买张海报、听首歌不一样。
现在的“推”,更像是一种“养成”。
粉丝们不是旁观者,而是深度参与的“造星”者。他们要集资打榜、控评反黑、购买周边、刷高数据,目标是“推”着自己的偶像一步步走向成功。
这背后的驱动力是什么?
“被需要感”。
在一个原子化的社会里,个体很容易感到无力,感到自己不被需要。但是,通过支持这个偶像,粉丝会产生一种强烈的信念:“他需要我!没有我的投票,他可能就无法出道!”、“没有我的打赏,他可能就撑不下去了!”
是不是和中国的“饭圈”很像。
前两年,选秀节目火的时候,为了给自己支持的选手投票,粉丝们成箱成箱地买酸奶,只为了瓶盖里的投票码,甚至出现了“倒奶事件”。
打开微博超话,一个明星的粉丝社群里,能有数据组、“反黑组”、产出组、宣传组、应援组等等,组织严密、分工明确。
偶像,最重要的就是人气,这就是数据组的主要任务,在各大榜单,提升偶像排名。用大量账号转发偶像的作品、活动,并评论、点赞、投票。还要监控社交平台的评论,让点赞高的靠前的评论,都是正面的。
你要问粉丝的收获?
他们收获的是,团队之间的紧密联系。大家一起熬夜打榜,一起庆祝偶像的每一个小成就,一起对抗“黑粉”和质疑。在这个共同体里,他们不再是孤独的个体,而是“XX家的一份子”,有共同的“敌人”,共同的“信仰”,共同的“荣耀”。
这种强烈的社群归属感和参与感,恰恰是现代社会稀缺的。
今后,可能所有能提供有连接感的产品和服务,都将是风口。
“终于有人把我的心里话说出来了!”的慰藉感
第二,是有人在搞笑节目中说出自己心声的慰藉感。
谢文博老师提到,日本有调查发现,收入越高的孤独人群,越喜欢在搞笑节目上花钱。
国内也有类似的趋势。你有没有发现,这几年,喜剧特别火?尤其是脱口秀。
《吐槽大会》《脱口秀大会》这样的节目,不仅捧红了一批李诞、李雪琴、鸟鸟这样的脱口秀演员,更让“脱口秀”这种表演,成为很多年轻人线下娱乐的首选。大麦网数据显示,2024年,单是上海的脱口秀演出就达到1.5万场,平均一天演41场。
脱口秀之所以能火,不仅仅是因为它能逗乐你,更重要的是,它能戳中你。
记得鸟鸟谈论,要躺还是要卷的段子吗。她说,她就是,“躺的时候想卷,卷的时候想躺,永远年轻,永远左右为难,一切都是最不好的安排”。
还有说不自信的贞子。她觉得,“贞子可能也只是一个自卑的女生,就这么打扮,是她的一种防御手段,用来安慰自己,别人见到我就跑,肯定不是因为我的长相,只是因为我的穿搭风格”。
(图片来源:知乎 她刊)
当演员把这些我们平时憋在心里、不敢说或者不知道怎么说的事情,用一种戏谑、自嘲的方式讲出来时,你会感觉:“天呐!他怎么知道我在想什么?”、“对对对!我就是这样!”
那一刻,你感觉自己被看见,被理解了。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原来大家都差不多。
也许未来,围绕“搞笑”做文章的产品和服务,需求会越来越大。
“这件衣服只有一件”的独特感
第三,是穿着一件“绝版”衣服的独特感。
穿一件Logo醒目的奢侈品,也许可以表达“我与众不同”,但门槛高,而且可能很快又“撞衫”了。
古着,是一种更小众、更有“格调”的表达方式。它是二手服装,但又不是普通的二手服装。
首先,它独一无二。 在快时尚席卷全球的今天,撞衫是家常便饭。但一件古着,很可能是孤品。淘到的那件70年代的喇叭裤,大概率全世界就那么几件,甚至只有一件,穿上它,你不就是行走的“限量版”。
其次,古着自带故事感。 一件衣服,经历了岁月流转,它身上可能带着上一个主人的印记,见证过某个时代。曾经某人穿着他,穿上它,仿佛也连接了过去,拥有了一种独特的韵味。想象一下,你穿着一件可能来自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连衣裙,原主人曾穿它去支援新疆,会不会感觉自己也多了几分复古的优雅?
当然,性价比也是一个重要因素。用相对较低的价格,买到曾经大牌、质料上乘的衣服,何乐而不为?
在中国,古着文化虽然不像日本那么成熟,但也正在快速发展。在北京、上海、成都,都隐藏着不少有格调的古着店。小红书里,搜“古着”、“中古探店”,能刷出海量的穿搭分享、店铺推荐帖子。
“回到过去”的安定感
第四,是在追忆过去中获得的安定感。
除了追求独特,有时候,我们也渴望从过去寻找力量。
日本流行“昭和复古”消费。那个时代,大致是1926-1989年,在它的中后期,是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社会相对稳定、充满活力的时期。
对于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来说,是“闪闪发光”的记忆;对于没经历过的年轻人来说,那是一个被父辈和媒体不断提及、充满浪漫想象的“黄金年代”。
谢文博老师特别指出,这种“复古消费”,并不完全等于怀旧。很多参与其中的年轻人,并没有真正经历过昭和时代。他们迷恋的,不是那个时代本身,而是那个时代所代表的乐观精神、安定感和人情味。他们通过消费这些带有“昭和符号”的东西,来表达对当下社会的反思,以及对一种更有人情味、更具确定性的生活的向往。
怎么回去?
去一家装修风格完全复刻昭和时代的咖啡馆,点一杯用虹吸壶煮出来的咖啡,坐在老式皮沙发上,听着那个年代的流行歌曲,仿佛时间倒流。
想象一下,在北京,如果有一家咖啡馆,完美复刻了80年代胡同口小卖部的样子,卖着北冰洋汽水和橘子糖,墙上贴着老电影海报,是不是也会吸引你去坐坐?
北京王府井的和平菓局,里面就有民国时期的劝业场、照相馆、五六十年代的火车站、七八十年代的粮油店,将文化和商业重新结合。
还有长沙的文和友,把老长沙的市井风貌搬进现代商场,复现了上世纪80年代的长沙社区,吸引了无数人去打卡拍照。
(图片来源:知乎 空间印象设计)
未来,能巧妙地运用怀旧元素,提供时代归属的产品、服务或体验,也会有不小的市场。
“这事儿,我说了算!”的共创感
第五,是一起参与、支持某个项目的共创感。
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叫作“全民总应援”,或者说,是众筹文化在日本的特殊表现。在日本,众筹更带有一种“支持”和“参与”的意味。
假设,有一个年轻人,想开一家特别有意思的书店,或者想拍一部关于家乡的小众纪录片,但他缺启动资金。他在众筹平台上发起项目,讲述自己的梦想和计划。你看了之后,觉得这事儿挺有意义,挺酷的,于是你支持了一笔钱。
得到的回报,可能只是一本书、一张电影票,或者一句感谢。但你为什么愿意支持?
其实,当这个书店开起来,或者这部纪录片上映时,你会不会有一种自豪感:“这里面,也有我的一份力。”你感觉自己参与了一件有意义的事情,你帮助了一个有梦想的人,你成为了这个项目“共创”的一份子。
它满足了人们内心深处那种“想要留下点什么”、“想要对世界产生点影响”的渴望。而且,这种支持行为,让你和其他支持者,因为共同的目标,也构建了一种新的连接。
在中国,类似的“共创”苗头也在出现。最常见的就是UP主,发布视频后,在评论区与观众互动,观众会提出对视频的建议,以及之后还想看哪些内容。如果对某个方向呼声很高,那自然成为UP可以考虑的下一个选题。还有,一些品牌会邀请用户参与产品的设计和测试;一些公益项目,也越来越多地采用众筹的方式,让更多人参与进来。
现在的消费者,不再满足于仅仅做一个被动的购买者,他们渴望参与,渴望与品牌、与他人共同创造价值。能提供这种参与感和共创机会的平台或品牌,将更容易赢得人心。
所以,你看:
1、推动偶像成名的粉丝社群,让人有连接感;
2、暴火的脱口秀表演,让人有慰藉感;
3、越来越多的古着店,让人有独特感;
4、复古的商业街区,让人有安定感;
5、一起参与支持的项目,让人有共创感。
这些新的需求风口,都指向了更精神、更个性化的层面。它们的核心,都是为了对抗现代社会带来的疏离感和不确定性,为了填补那颗可能有点“孤独”的心。
这意味着什么?
对于企业来说,可能意味着,未来增长的机会,不再仅仅是提供更多的物质产品,而是要思考,如何提供精神的需求?如何创造连接的机会?如何满足人们的情绪价值?如何帮助人们更好地“活出自己”?
对于个人来说,可能意味着,要重新审视自己与物质的关系。幸福,真的只来自于拥有更多吗?还是来自于更深的体验、更真切的连接、更有意义的创造?
这,或许不是一个更坏的时代,反而是一个可以活得更明白、更丰盛的时代。
你,准备好了吗?
观点 / 刘润 主笔 / 彼德 编辑 / 歌平 版面 / 黄静
评论列表 (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