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 吴恺/图
上海全市科普基地数量目前已达到305家,平均每8万人拥有一个科普基地,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在5月18日上海科技节开幕后举办的上海科技传播大会主旨大会上,“2024上海科技传播领航计划”正式发布。
◆ 让大学成为科技传播的领跑者 ◆
这一“领航计划”包括上海交通大学科技传播实验室揭牌,上海科技传播高级职称“认定和评审”体系打造,公众参与科学研究项目和新发现·科普书单的发布,这四方面的工作也正是上海2024年科普工作的重点,
“如果说科技创新是拓展人类认知的火车头,那么科技传播就是汇聚人才、资源补给的车厢。只有通过科技传播才能让更多人了解科技,热爱科技、投身科技,而火车头也才能有源源不断的新的动力。”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丁奎岭在大会上这样表示,他认为,作为教育科技人才交汇点的大学,尤其是上海的大学,在做好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同时,要争做科技传播的领跑者,把最前沿、最热点的科技带到大众的身边。
他说了一个故事,30年前钱学森就提出过要制定蓄电池能源的汽车计划。30年后的今天,交大校友曾毓群带着宁德时代实现了超过36%的全球动力电池市场的份额。“我就问曾毓群,为什么我们的动力电池锂电池能够做得这么好?他的回答是,我们的电化学基础研究做得好、做得扎实。”丁奎岭说,事实上中国学者发表的电化学方面的论文,差不多占到世界较高水平杂志的40%以上。
“这个故事,不仅揭示了我们在电池领域成功背后的原因,也能看到我们国家对科技创新布局的前瞻性和科学性。”丁奎岭表示,这样的科技故事应该被传播得更广、更深、更远,让科技传播大众化、专业化、国际化。
这也是上海交大揭牌成立科技传播实验室的意义。据介绍,上海交大还着力打造科普专家团,以科学家的视角讲述科学故事,许多院士、学者、青年学子都活跃在科技传播的第一线。丁奎岭院士本人就参演了科普微电影的拍摄,希望通过短片倡导更多学者加入科普工作,也参与审校科普书籍,重在激发青少年对科学的向往。
◆ 科研人打造高质量专业性科普模式 ◆
科普也应该是科学家的使命,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副主任师咏勇则这样表示。
脑智卓越中心的创始人蒲慕明院士坚持自掏腰包,从2005年开始,累计贡献30余万元,带领神经所的科研人员支持科普支教,众多师生在他的鼓励和带领下,持续前往科普教育资源欠缺的地区开展科普活动。2005年至今,全国已有2000多名学生体验了这一科普夏令营活动。
刚开始的时候,科普夏令营主要普及的内容是相对泛泛的物理、化学、生物这样的基础知识。“蒲先生后来发现,这样做我们和普通的教育培训机构差别不太大。作为国内顶尖科研机构,我们更应发挥出在脑科学领域的优势,打造高质量、专业性的脑科学普及模式,保证有较高的可信度、前沿性,为科普提供全新、原创的教育引领参考。”
师咏勇介绍说,大脑是宇宙中最为复杂的物体,不仅有极为复杂的神经网络结构,还有千变万化的神经元之间的通信信息,而全世界的科研工作者对它依然知之甚少。“那些不能理解的奥秘在哪里?我们特别希望青少年能够知道。”他表示,希望通过科技传播,能够进一步推动社会持续支持脑科学研究,也鼓励青少年从小立志加入到脑科学研究的队伍当中。
为此,脑智卓越中心的师生们在科研工作之余,花了不少时间将脑科学的日常实验、经典实验、前沿发现开发成公众可以体验的科普小实验,把自己科研相关的问题设计成小朋友能够参与、看懂,并有所收获和体会的实验。“这对我们来说也是一件乐事。”
一款科研级的便携式生物电综合记录仪,可以实现力量召唤闪电、脑点对抗、脑电协作、真心话大冒险等一系列原创科普实验,曾经高冷的专业操作以更新潮的方式绽放科学魅力。这样专业又有趣的科普实验也很受青少年欢迎,有的孩子为了体验所有项目,甚至愿意排一个多小时的队。
“目前国内从事脑机接口研究的科研成员相对稀缺,我们特别希望青少年在我们的引领下,能够有更多的后备力量,立志奋力抢占脑机借口领域的科技制高点。”师咏勇表示,接下去还将安排一批科普老师学习这一科普教育范式,也希望有更多社会力量加入到这个科技传播队伍中去,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培育好苗子。
评论列表 (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