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面缠身的大麦网,似乎有两副面孔。
作者:朱末
来源:快刀财经(ID:kuaidaocaijing)
都说人红是非多,但像“大麦网”这样风波不断的,也是属实少见。
作为周杰伦、五月天、林俊杰等大量头部演唱会的总票务代理方,尤其是在演出市场井喷式复苏的当下,大麦网可谓站在“食物链顶端”,尽享天时地利人和。
就在最近,阿里影业发布2024财年业绩,一同披露的还有被其收购的演唱会票务平台大麦网的经营数据。数据显示,截止到2024年一季度末,阿里影业营收为50.36亿元,同比增长44%,其中大麦贡献了近30%,财年内大麦网净利润约11.6亿,换算下来平均每个月的盈利近1个亿。
然而,高业绩背后,大麦网近年来时常身处旋涡中央。今年3月,广东的娟女士发帖求助,自己花980元购买了某歌手演唱会门票,因父亲突然去世到不了现场,申请退款时却困难重重。
娟女士称,多次沟通下,大麦提出让她提交父亲已经去世的死亡证明,但又反悔“有这些证明资料也不能退”。
5月,“黑猫投诉平台”发布了一位网友求助。王先生投诉称,他的妹妹原本买了6月1日周杰伦长沙演唱会的门票,不幸的是,妹妹因意外去世。
王先生表示,见周杰伦是妹妹一直以来的愿望,自己希望能替妹妹完成这个心愿,于是向大麦网申请换绑观演人,尽管王先生按要求出示了死亡证明、销户证明,仍被大麦网拒绝。
不但如此,大麦网还因“一票难求”,被质疑在二级市场加价买票,人为制造供需失衡和高溢价。另外,大麦网还屡次因出现“柱子票”“栏杆票”“台阶票”等座位问题引发争议,也曾因退票政策不统一,被中国消费者协会、江苏省消保委等点名。
一面是节节攀升的营收,一面是江河日下的口碑,负面缠身的大麦网,似乎有两副面孔。
01
风口之上乘胜而起
月入过亿业绩爆表
走“黑红”路线的大麦网,最初其实拿了手王炸的牌。
大麦网的业务雏形缘于一次快递业务。1999年,当时主营北京同城快递的“小红马快递”创始人曹杰意外发现,某位客户的配送量突然间暴增,而其配送的产品全是热门话剧《恋爱的犀牛》的门票。
曹杰迅速捕捉到了商机——销售演出门票。演出前只需和演出公司谈好提成,拿到票之后直接对外售卖就行,卖不出去的部分还可以退还给演出公司,既不需要占用大量资金,也没有压货风险。
说干就干,曹杰很快联系到了几家演出公司,大麦网的前身“中国票务在线”就此成立。后因带有“中国”字样的品牌不能申请品牌保护,于是在2010年正式更名为大麦网。
21世纪初正逢数字音乐开始腾飞,全新的演出娱乐市场正在被重构。实体唱片销量式微后,线下演出便成为了歌手和唱片公司的主要收入来源,站在风口上的大麦网,又一次抓住了机会。
曹杰率先研发出手机二维码技术,观众购买成功后,可以凭借手机信息直接入场,一举填补了“在线销售门票”的空白。
趁热打铁,大麦网又紧锣密鼓地自主研发出MAITIX票务系统、快速分发系统等相关技术。在几乎没有对手的情况下,因为买票方便,渠道正规,大麦网顺利跻身为票务市场第一。
官方数据显示,2013年,大麦网销售额已达到13.5亿元,市占率达60%以上;2017年,大麦网被阿里影业以12亿全资收购,成为阿里大文娱业务板块之一;到2018年,易观分析数据显示,大麦网App月活比市场排名第二至第五玩家的总和还要多。
与大麦网的好势头相对应的,是国内演唱会市场的火爆局面。2023年国内演出规模达903.46亿,预计到2026年将会突破千亿大关,前(钱)景广阔。
寡头效应下,越来越多的演出方聚集在大麦上,一些稀缺的演出资源的独家票务合作也顺理成章地落入到了大麦手中。
随着业务的不断延伸,大麦网将自己定位为现代娱乐产业服务提供商,经营范围包括演唱会、话剧、体育赛事等。尽管大麦网看起来变得更强大,但它的核心问题在于——不生产演出,只做演出方的“搬运工”。
简单来说就是,大麦网本质上是演出平台的销售渠道商,更多扮演着服务的角色,并未掌握实际的“票权”。演出票的价格还是由掌握票务所有权与演员、场地等资源的主办方决定,有多少票交给大麦网来卖,也取决于主办方的想法。
这也为大麦网与消费者之间的矛盾爆发,埋下了导火索。
02
一票难求黄牛加价
大麦网被骂上热搜
2023年7月,周杰伦演唱会“2张连坐票黄牛叫价15万”的话题冲上热搜,大麦网被推至风口浪尖。
起因在于,7月18日周杰伦演唱会天津站开票,据大麦网平台显示,本场天津演唱会大麦单平台放票近13万张,共分四轮开票,四轮都在30秒内售罄。
然而,诡异的是,抢票结束后,二手平台上很快流出了这场演唱会的高价门票,不同位置一应俱全。到最后,两张购买价格为2000元的连座演唱会门票,被标价到了15万元,前三排的售价则高至近20万元。
争议还未散去,7月24日,“TFBOYS十年之约演唱会”线下门票同样在大麦网开售后秒速售空。粉丝们还没回过神来,却在二手平台上看到了大量门票流出,原本售价500-2000元之间不等的门票,前5排单张价格被炒到50万,第1排门票更是高达200万元,足以在二三线城市买套房。
所有门票正常开售,结果是至少99%的人抢不到,难度和中彩票的概率差不多,但在二级市场上却可以看到大量溢价票。最重要的是,这种情况在大麦网是司空见惯,无论是NBA赛事,还是各类明星演唱会,统统都是“一票难求”,想要观看,只能割肉接受“高价”。
诸多“巧合”上演无数次之后,忍无可忍的消费者们质疑起了大麦网的运营机制,认为大麦网根本没有票,甚至觉得黄牛才是大麦网的“二级代理商”。
为了打消粉丝的疑虑,大麦网曾多次向外表达打击黄牛的力度。比如逐步收紧平台购票政策,先将任意选座购票变为实名制购票,随后又再度升级为“强实名制”,大麦还曾借助阿里风控引擎平台,拦截机刷请求。
但这些举措并不能让消费者买账。有网友表示,大麦网并不是出票的唯一渠道,按照行业规则,工作票和赠票会占全部票数的20%,同时会预留20%的防涨票,如此一来,留给票务平台公开发售的票数仅剩下60%。
由于大麦的纸质票并不限制互相交易,这些非公开销售的工作票、赠票、赞助票也会默认流到黄牛手里,虽然大麦网不该背全部的锅,但也不无辜。
更让消费者不满的是,针对上架秒空的情况,大麦网推出了候补下单功能,却要收取6%的手续费,“割韭菜”加价的嫌疑陡然上升。
对于大麦网而言,也有“难言之隐”。作为“搬运工”,过多的打击手段会影响主办方的上座率,大麦网的核心业务是为主办发提供演唱会方面的安保、验票及其他服务,在实名认证上还是要听主办发的意见,权衡之下,消费者就成了被动的那个。
尽管大麦网被骂的厉害,但并不影响其赚得盆满钵满,反正下一次消费者还是会来抢。让消费者更心累的是,大麦网不仅买不到票,退票换票更是难于上青天。
03
退票换票成拉锯战
大麦网列黑榜第一
“霸王条款”、“强制消费”、“冷血死板”,成了近年来根植在大麦身上的标签。
2024年4月30日,家住河北保定的刘先生花655元在大麦网购买了一张五月天5月21日北京演唱会门票,购票后刘先生不慎意外摔伤,导致骨裂无法观看演唱会,于是向大麦网提出退款,在按照要求提交医院开具的诊断证明后,大麦网仍然拒绝退款。
而此时刘先生的订单出票状态还在预售中,主办发还未出票,并不影响票品时效性。心寒的刘先生选择将事情发布到社交平台,网友们纷纷晒出自己的“血泪经验”,大麦的口碑跌至谷底。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5月21日,贵阳的王先生称,自己的妹妹原本买了6月1日周杰伦长沙演唱会的门票,但妹妹因故去世,王先生希望能替妹妹完成这个心愿,于是向票务平台申请换绑观影人,没想到陷入了一场拉锯战。
反复的交涉让王先生身心俱疲,即便自己按要求出示了死亡证明、销户证明后,大麦方却还是强硬地要求妹妹本人前往(简直荒唐)。事情曝光后,大麦被骂上热搜,大家有多能与王先生共情,就会有多么反感大麦的“刻板僵硬、冷漠无情”。
迫于舆论压力,大麦在深夜发布道歉声明,并协助办理免费退票。然而,就是这一“得之不易”的解决方案,还是无法让王先生替妹妹完成心愿,而完成这个心愿,本不应如此困难。
根据大麦APP显示,大麦的退票服务主要为“条件退”和“不支持退”,看似留有改作的空间,但事实并非如此。在APP里,退票/换票规则主要出现在商品页的地址栏下方、支付页的小字“服务”一栏中,需要点开才能看到详细规则,还有一些活动会在商品页的“详情”部分放上退改规则。
不过,这些提示并不醒目,甚至堪称“隐蔽”,很多消费者在买票时并没有留意到这些小字,也未收到过弹窗提醒。而一旦购票后,不管什么原因,大麦都会用“特殊商品”为由拒绝。
如今,在黑猫投诉平台上,有4万条针对大麦的投诉量:从付款到申请退票仅两分钟,却要收取50%的收取费;因家庭变故或身体原因申请退款,出示相关证明后仍被拒绝;同一演唱会在不同城市的退票规则不一样……位列娱乐票务领域的黑榜第一名。
就算幸运地没有遇到退换票的问题,在大麦上买票也像“开盲盒”。“柱子票”、“铁窗票”等奇葩座位票屡见不鲜,好好的演唱会变成了糟心体验,可谓是花钱买罪受。
在这种情况下,想要维权的消费者,还是弱势的一方。虽然可以起诉大麦网,但大麦网只是根据与主办方的合作或委托关系进行收票,不同平台不同地方还需要到对应的法院起诉,折腾到最后只能不了了之。
一个行业的正向发展,必然是建立在良性循环上。如果是以牺牲消费者的利益为代价,此时再如日中天,未来也保不准会走上下坡路。
这个道理,不知道大麦网是真不明白,还是揣着明白装糊涂。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配图仅供参考,无指向性及商业用途)
参考资料:
1.新周刊《为什么你永远抢不到周杰伦的票》
2.羊城晚报《大麦APP退票,究竟有多难?》
3.央广网《大麦网被质疑在二级市场加价卖票?记者深入调查》
评论列表 (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