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上的大坝水电站是利国利民的工程,既能调控洪水,又能发电,可是对于江里的鱼类来说,这些大坝就是天堑,凭借自己的力量永远也越不过去。
非要越过大坝才能生存吗?只要有水哪里不能活?
对于四大家鱼和常见的江鱼来说的确是这样,但是长江里有很多鱼是具有洄游性的。比如铜鱼、长江鲟、中华鲟。这些鱼在繁殖季节要逆江而上,产卵地主要在长江上游段。有了大坝后,好多洄游性鱼类就上不去了,生存或许没有问题,可繁衍才是维持种族延续的根本。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国近年来修建的水电站都增加了鱼道,这个鱼道其实就和楼梯一样,只不过里面有水流,洄游性鱼类可以一梯一梯的往上跳。每一层阶梯还有L型水流挡板,这挡板主要是给累了的鱼提供一个歇脚的地方,而且有防止水流过快的功能。鱼跳不动的时候,被挡板挡住,不会被冲回下游。
沿着鱼道往上跳,对于这些洄游性鱼类来说不是什么难事,在大自然中,遇到水流湍急还有小型瀑布阻挡时,这些鱼也是凭借自己的力量跳过去的。
可是这个洄游通道并不适合每一座大坝,像三峡大坝这种高度落差巨大的水电站就不适合建造鱼道,水压太大了,而且制造成本也太高了。况且这种鱼道并不怎么适合大型洄游性鱼类,比如中华鲟成年个体最大可以达到上千斤,长到上百斤轻轻松松,传统的鱼道阶梯中的水太浅了,中华鲟跃起来很费劲。
这该怎么办?即便其它大坝设立了洄游通道,可不打通三峡大坝,那么下游的鱼道等于是摆设。
我国的工程专家想了一个办法,点子的构思也很简单,把洄游鱼道换成电梯。
鱼类的电梯是什么样的?
和人类的电梯也差不多,只不过尺寸要大上许多,升降载重能力超级强,毕竟让鱼坐电梯还要把水一起抬上去。这对于三峡大坝来说不是什么难事,毕竟三峡大坝还有升船机,最大载重有1.5万多吨,能把一艘长江游轮连人带船升到113米高的位置,升一些鱼和水上去是小菜一碟。
升鱼机容易制造,可是怎么才能让鱼上升鱼机呢?这就要请教生物学家了。
洄游性鱼类都有一个特性,它们对水流速度非常敏感,特别是在繁殖季节,这些洄游性鱼类喜欢在流速大的地方扎堆。通过控制升鱼机里的水流速度,就能吸引大量的洄游性鱼类进入升鱼机,这个设计还可以淘汰掉那些非洄游性鱼类。于是,与升鱼机配套的工程集鱼站就建立了。
加快水流速度的方法也很简单,就是单独用水管把水库里的水放出一些,没有经过发电机涡轮,这些水动能很大,冲到集鱼站加速下面的水流。当升鱼机把这些洄游性鱼类抬上去之后,通过运鱼车运输一段距离,然后再放入长江。
不过这又带来了一个难题,坐电梯到达上游的鱼类产卵后,小鱼苗怎么才能回到下游呢?还用电梯来运输显然不现实。
工程专家索性就找了一块合适的产卵地,在那里建立鱼苗繁育中心,即增殖站。等到鱼苗长大后,就人工把它们放到下游。如此一来就形成了一个循环,产过卵的成年鱼也可以用人工直接放到下游去,但大多数鱼还是从水闸跑到下游的。对于一些洄游鱼来讲也不需要了,因为它们排过卵后不久就会死亡,只有诸如中华鲟、长江鲟这些需要回到下游,它们产卵后并不会死。
多年以来,长江三峡就释放了650万尾的中华鲟,其它珍稀洄游性鱼类加到一块有2400多万条,这个数量足以影响长江生物链了。
三峡水库里的鱼通过水闸时会不会被发电机的涡轮叶片搅到?锋利的叶片会伤害到鱼吗?
以前发电站涡轮桨叶做的都比较薄,非常锋利,这种情况下很容易割伤通过的鱼。后来桨叶设计的又厚又重,转速也相应降低,与涡轮壁贴合的紧密,鱼受伤的几率降到了10%,大部分鱼都能无伤通过闸门。真正要担心的是超高速的水流,可能会把一些鱼冲晕。
有些水电站还增加了一层旁路通道,用铁丝网阻止鱼靠近发电机涡轮的进水口。这个设立旁路的效果是最好的,但是需要人不断的清理,水草杂物很容易堵住滤网,维护起来比较麻烦。当然了,为了维护长江生态,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评论列表 (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