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整垮了飞行黄金时代?
▲
领域 | 民航业
栏目 | 文旅商业评论
01
上周末,全球多地尤其是美国的民航飞机受微软“蓝屏”影响一度停飞,民航业之脆弱可见一斑,也让我想起近期购买机票的一些奇葩经历。
前段时间,我想买一张从纽约去奥兰多的美国境内段机票,一不小心竟打开了潘多拉魔盒,得以一窥“世界最先进”的美国民航业玩出了多少花花肠子。
由于是国航会员,我首选同在星空联盟的美联航,细心如我,发现最便宜那档的经济舱,也就是所谓的“基础经济舱”,一个奇葩规定:乘机不允许携带登机箱。
按照美联航的规定,登机随身可以带的是“Personal Item(私人物品)”,怎么理解?
大概就是可以携带一件能塞进前方座椅下的小件私人物品(如肩包、手提包、手提电脑包或其他小件物品)。
至于飞机头顶的行李架,对不起美联航国内航班的“基础经济舱”客人无权使用。
美联航官网对于“私人物品”的解释
那你说,要是硬带登机箱上飞机行不?
我在社交媒体上看到不少“血淋淋”的例子,不仅会在登机口被美联航拦下,缴纳手提行李托运费,还有一笔不菲的登机口操作费。
如此操作,必然是航空公司希望逼着乘客购买更贵的“普通经济舱”,而非“基础经济舱”。
符合民航登机规定的登机箱也会被收费,让我发现自己几年没去美国已经成了山炮,只能一个劲在小红书查攻略,生怕遗漏点什么。
不查还好,一查发现美国民航业已经是Next Level了......
刚才我们说的美联航好歹还是个非LCC(廉航)的正价航空公司,若再看看美国的廉价航空公司“操作”,那真的会气笑了,妥妥把航空公司玩成了公交车。
比如,最近因为两次“高空急速坠降”闻名全球的美国西南航空的操作更骚,他们卖的是无固定座位的机票。
这又怎么理解?
简单说,就是每个人的机票都没有座位号,先登机的人「先选位子」,想坐前面、后面、靠窗、靠走道,只要有空位,就随你挑,主打一个先到先得。
至于谁先登机,那就看买票的时候拿到的登机牌是A、B、C登机顺序的哪一组,A最先,B其次,C最后,乘客可以为了进入A区优先登机而额外付费。
当然,有一点美国西南航空还是值得表扬,在今年美国达美航空、美联航、美国航空、阿拉斯加航空争相上涨行李费的大背景下,美国西南航空还是一股清流般可以免费托运两件行李,还可以带两件随身行李登机。
就这一点,赢得多少美国学生党、工薪阶层的最爱,哪怕飞机在天上“荷兰滚”,机票也完全不愁卖。
02
美国民航早就烂透了,美国人自己也是骂声一片。
究其原因,美国和中国不一样,中国高铁四通八达,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经济实体,规划高铁数十年,却屡败屡战,城市间的移动除了自驾就是飞机。
马斯克曾提出美国“超级高铁”概念,去年项目已黄
缺乏竞争让美国航司无论是涨价、罢工,抑或从行李费、无座票等地方开动脑筋都有恃无恐,因为大部分乘客其实没得选择,只能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捏着鼻子也得坐。
但你以为这只是美国人自己的事,可以隔岸观火,其实国内这几年为了增加辅营收入也开始动脑子了,一直在有样学样,只不过通常会在美国民航业玩得驾轻就熟几年后才慢慢跟上。
前段时间,在首都机场值机时,我看见一些乘客在国航柜台前翻箱倒柜地重组行李,场面蔚为壮观。
好奇了解了下,原来是国航北京清迈这条航线最便宜的那档机票没有行李托运额度了,而很多乘客买票时没有注意,导致值机时一边骂骂咧咧,一边被迫减轻托运行李重量。
国航柜台也很无奈,一个劲解释,“这政策刚开始执行.....”
不禁想起去年11月清迈水灯节时飞泰国,行李还是免费的,这改得这么突然,难怪很多人纷纷中招,有的需要补三五百,多的甚至要补2000块,堪比再买一张机票。
很快,社交媒体上,有人吐槽国航App上购买的往返机票,居然都不带行李额?国航什么时候变成廉价航空了?
也有人“随机应变”,“直接买行李额居然要900多块,索性淘宝上花400元买了个美联航的星空联盟金卡,送了一件行李,还带休息室。”却反被网友嘲讽,买的假卡,后果自负。
不止国航,搜遍社交媒体,你会发现网友们的“血泪教训”不胜枚举。
有东航网友“震惊”地发现,定了那么多次上海法兰克福往返国际航班第一次遇到奇葩事件:去程有托运额度,返程没有托运额度,需要花费1100元购买。
与之类似,海南航空“轻松飞”机票也无托运行李额度,机场补差价1000元左右一人,这个妹子本来考虑顺丰特快309元邮回家,恰逢春节快递休假,只好含泪“买个订票不长眼的教训”。
行李收费不再是春秋航空们这些廉航的专利,以后买机票,即使是国航、东航、海航这些国内老牌航司,也真的得看清带不带行李了。
国际长途航线都开始收取行李托运费,这对于习惯了一件23KG-30KG免费托运行李额度的国内旅客无异于一记暴击。
03
经济下行,很多行业在给消费者减少选择困难,争取让有消费能力的人变成不用动脑筋的傻子,航空公司却反而道行之。
复杂的花式购票选项导致乘客买票之前需要先心算,再计算,非常累心,曾经在携程、同程、飞猪上大笔一挥就可以购买机票的好日子过去了,尤其涉及到航空公司的行李选项,很多时候只能去速度慢、标识不清的航空公司官网去购买。
轻松、简单的飞行黄金时代过去了,一大半要拜全球航司各种逆潮流时代的操作。
这其中又是北美的航空公司“遥遥领先”,以达美航空为例,这家航司第一个引入“花钱够了才能拿航司会籍”,“美国国内航班的公务舱机票不含休息室费用”、“不退款退代金券”等歧视性条款。
强者从不抱怨环境,因为大环境就是被他们搞坏的。
一般来说,据我观察,在日益创新的北美民航业,达美航空走在了“坑消费者钱包”的最前面,一旦做了什么不利于乘客的改变,美联航、美国航空就会迅速效仿。
但今年有个特例,之前旅界报道过,美国航空前段时间不知道为啥突然“脑抽”,整了个“大活”,宣布今年7月后在某些旅行社、OTA(在线旅游)等第三方预订渠道购买美国航空机票的乘客将无法再获取这家航司的会员里程。
忍无可忍便无需再忍,不是所有的老外都甘愿当韭菜。
一时间,在X、FB等外国人用习惯的社交媒体上,给美国航空喷出了翔,这家航司罕见低头认怂,被迫宣布取消之前限制会员在第三方预订渠道获取积分的计划,提出这个方案的印度高管拉贾也于6月离职。
被“毒打教育”的航司还有加拿大航空,他们的最新“骚操作”是乘客办理登机手续时,系统会自动为没有提前购买座位的人分配座位。
如果乘客想更改被自动分配的座位,必须得付费。
众所周知,地球上的航司“更改座位”都是免费的,加航这个“创新”也立即引发了乘客一致谴责。
今年4月底,加航被迫“低调”宣布“已暂停收取新费用”,但没有回答“会暂停多长时间”。
事情虽小,不难想象,一旦欧美航司开启“强制选座”先河,国内航司一两年后再慢慢跟上,这套民航业剧本我们已经屡见不鲜。
去年,《北京商报》报道南方航空按照正常的值机时间APP值机,却发现放开的免费可选座位数量上极少,仅占全部座位的6%,且不但靠窗等优质座位几乎全付费,也没有符合三口、四口之家出行的连座席位,被质疑变向涨价。
而这只是搭乘飞机“隐性费用”的叠加,日常机票涨价其实已经在潜移默化中发生,只是我们浑然不觉而已。
如今,美国人管这些航空公司的各种隐性消费称之为“垃圾收费”,各种乱七八糟的费用叠加在一起比机票的正常售价都贵是稀松平常的事情。
根据《消费者报告》汇编的数据,2018年,美国航空公司预订费和行李费总计76亿美元,大约一半受访者表示,由于与航空旅行相关的隐性成本,他们的支出超出了预算。
美国拜登政府也忍不了了,美国交通部今年4月发布了最终规定,要求航空公司和机票代理商在公布机票价格的同时披露服务费,称这将帮助消费者避免不必要或意外的费用。
你以为美国的航空公司会认怂?
根据路透社看到的诉讼副本,美国航空、达美航空、美联航、捷蓝航空、夏威夷航空和阿拉斯加航空已经把美国交通部告上了法院,理由是“在蓬勃发展的市场中,对民营私企的监管超出了其权力范围。”
天了噜,真是倒反天罡......
今日话题:你如何看待航空公司隐性收费越来越多?欢迎在下方留言框与旅界君互动。
评论列表 (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