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内容详情

春运消失的大巴车背后:河南、四川、湖南、安徽,不再是打工大省

2024-02-25 20 yuneu

大家好,我是蓝白。

元宵节烟花散尽,这年算是过完了,跟大家随便聊聊。

春节有两件事,给我造成巨大的震撼。

第一当然是看到sora生成的视频了,在东京街头漫步女子脸上的雀斑和纹理,那以后戴个头盔,是不是就能活在《西部世界》里了?

如果视频的生产不再有任何门槛,还需要编导服化道剪辑配音吗?

如果说,视频生成工具的产出效果,取决于哪些文字描述更准确、生动、详尽,那么,过去几年被短视频搞死的文本创作者,是不是又有机会了?

这世界变得越来越快了,谁也不知道10年后,甚至5年后在做什么工作。

相比sora,第二件事更震撼。

长这么大,我第一次知道,只有河南的牛奶是两箱一提。。。

而且,顶着其他省IP的评论,都在不开玩笑的发问,牛奶难道不是1箱1提么?

完了,次元壁破了,这瞬间让我有种活在sora制造出来平行世界的感觉。

还有一些观察,提前返乡过年的多了,坐大巴的越来越少,自驾出行的茫茫多,高速国道镇上村里堵成狗,景区商场哪哪都是人。

这些想法,是我想做这一期视频的原因。

2024年的春运,是4年来唯一一个,没有受到疫情影响的假期。

作为世界上最大规模人口迁徙大潮,春运出行结构和人口流动方向的变化,是观察时代沉浮,产业和城市兴衰的窗口。

从哪聊起呢?

我想到的角度是,出行人次统计。

正是在翻出行数据的过程中关注到,有个口径,出现了让我非常非常迷惑的矛盾:公路客运量。

我们先看最近刷屏的数字:

比如,炸裂的出行总量。

都在说,2024年春运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将超过92亿人次。

春运消失的大巴车背后:河南、四川、湖南、安徽,不再是打工大省,春运消失的大巴车背后:河南、四川、湖南、安徽,不再是打工大省,第1张

比如,除水路外的铁路、公路、民航,都创出了新高。

铁路发送旅客2.46亿人次,同比2019年同期增长24.01%。

公路发送旅客44.79亿人次,比2019年增长263.4%。

水路比2019年降了43.86%,民航比2019年增长18.66%。

春运消失的大巴车背后:河南、四川、湖南、安徽,不再是打工大省,春运消失的大巴车背后:河南、四川、湖南、安徽,不再是打工大省,第2张

大家注意到了没,铁路民航增幅都在20%左右,但公路发送旅客,居然达到了接近三倍的涨幅!

这有点过于离谱了。

实际上,1月底的时候,交通运输部就专门做过解释:统计口径变了。

大家挂在嘴边的90亿人次,是纳入了更多的出行量统计。

2023年春运之前的客流统计,只有铁路、公路、水路、民航的营业性客运量;

2023年春运,首次引入“人员流动量”的概念,把全国高速公路小客车人员出行量,纳入春运客流统计范围;

2024年春运,进一步扩大统计口径,把普通国省道小客车人员出行量也算上了。

为啥这么改?

原因很简单:没人坐大巴车了。

我查了2022年交运统计公报,公路营业客运的定义,仅包含传统的班车包车客运量,不包括出租车、公交车和租赁客车。

私家车暴增,疫情的持续,对大巴车和客运站,几乎是摧毁式的打击。

官方专门解释了口径调整的原因。

2020年到2023年,春运营业性客运量分别是14.8亿人次、8.7亿人次、10.6亿人次、15.95亿人次。

2023年的春运公路客运,仅恢复到2019年的不足五成。

这三年,改变了很多事。

仅2021年,广东一个省就关停了42家客运站;北京10个客运站里,有8个已经或者正计划关闭;成都、山东、南通、海南、石家庄等全国多地爆发客运站“关停潮”,哀鸿遍野。

全国有2800多个二级以上汽车客运站,客运业务普遍收不抵支,有的路线平时坐车的只有个位数,界面的报道说,只有20%左右的汽车客运站通过“以商养站”等方式勉强实现盈亏平衡。

春运慢慢消失的客运站和大巴车,是一个时代的落幕。

回到刚才的话题,如果我们把“高速和国省道小客车人员”,也就是自驾出行的剔除,春运就又变了另一幅面孔。

国金宏观的报告说,今年春运跨区出行大增,公路非营业性小客车客运(自驾)出行量,占比已经达到了82.2%,比2019年大增15.5个百分点。

春运消失的大巴车背后:河南、四川、湖南、安徽,不再是打工大省,春运消失的大巴车背后:河南、四川、湖南、安徽,不再是打工大省,第3张

但是,反映远距离出行的旅客发送量,比2019年同期下滑43%。

核心结论是:2024年的春运,人口迁徙距离比疫情前缩短了。

除了旅客发送量降低,还有更多的证据显示,出远门的在变少。

比如看净迁出指数,沿海和一线在降低,中西部强省会增加。

北上广深和沿海,是打工出远门的首要目的地,逢年过节,大量人口涌出,形同空城。

今年春节前,这几大城市虽然净迁出指数还排在全国前列,但广州、上海和北京,比2023年降了0.2%、7.9%、10.3%。

最近不是有个新闻么,北京中心城区常住人口,7年间减少超200万人,大家可以结合起来看。

与此同时,腊月十六到腊月三十,以合肥、长沙为代表的中部强省会城市,净迁出指数上升到全国前列,比2023年同期增长7.3%、5%。

春运消失的大巴车背后:河南、四川、湖南、安徽,不再是打工大省,春运消失的大巴车背后:河南、四川、湖南、安徽,不再是打工大省,第4张

这两年,合肥和长沙,在网上的声量很大,还都是偏正面的舆论。

合肥是产业网红城市,武有面板、芯片、新能源产业链,文有做直播的小杨哥和新东方。

长沙是旅游网红城市,五一广场已经成为顶流打卡地,得益于多年的调控,房价也不算高。

郑州和成都,迁入和迁出指数都很稳定,省内迁徙的比例非常高。

2024年春节前,郑州市68.6%的迁入人口、82.6%的迁出人口都来自河南省内,比如开封和新乡。

成都69.4%的迁入人口、76.2%的迁出人口都来自四川省内,主要是德阳和眉山。

为什么出远门变少了?

两个原因,打工人在变老,东部机会在变少。

长距离迁徙的主力,一直是16-59岁的农民工,外出务工人数达到1.8亿,在2022年,50岁以上农民工人数已经达到了29.2%。

人老了,干不动了还在其次,关键是没活干。

国金报告里提到了两个数字。

1,2023年前三季度,亏损上市企业比2019年增加了562家。这些公司大多都在东部,占比达到了65.7%。

春运消失的大巴车背后:河南、四川、湖南、安徽,不再是打工大省,春运消失的大巴车背后:河南、四川、湖南、安徽,不再是打工大省,第5张

亏的都是制造业,比如计算机设备、橡胶塑料、非金属制品,这些行业历来吸纳就业是最多的。

2,2023年,山东、天津、福建、江苏、北京,这些东部地区新增城镇就业人数比2019年明显下降,但安徽、湖北、云南,新增城镇就业反而有所增加。

东部地区,受出口和房地产的冲击更大,而沿海的居民杠杆率又是最高的,光鲜的另一面,往往是脆弱。

这就给了中西部强市机会。

比如更多人口集聚。

合肥与长沙的崛起,郑州和成都的虹吸,还有武汉、西安,这些中西部强省会,得益于一城独大模式,成了归乡游子在大都市与小县城之间的折中选择。

以前被东部吸,现在被省会吸,肥水不流外人田了属于是。

还有比以往更强的消费。

比如,春运大巴车消失,自驾暴增的另一个侧面,是中西部卖的车越来越多了。

2023年,成都、郑州、重庆、武汉汽车销量都突破了40万辆,都位列全国前10,郑州增幅最大,达到了29.3%,这几个城市的拥堵指数也在增加。

春运出行方式与迁徙距离的变化,是一面镜子,照出了外面的世界很无奈,也照出了打工人越来越老。

正由此,河南、安徽、四川、湖南,以一种略显荒诞的形式,慢慢摘下戴十几年的务工大省帽子,又倾尽全省之力喂养出超级城市。

这个过程,可能会持续很多年。

我是蓝白,今天先聊到这,咱们下期再见。

  • 评论列表 (0条)

 暂无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