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国庆前,位于南海的“深海一号”二期工程竣工验收,以后这里的天然气年产量将超过15亿立方米。
另一方面,我国近年来依然维持着油气资源的高进口规模。2021年进口天然气规模接近1700亿立方米,原油更是购买了5.1亿吨。
购买油气花费超过了5600亿美元,对外卖油气挣得却只有2955.5亿美元,进出口的贸易逆差达到了2689.9亿美元。说明每年买的比卖的多。
很多人一直疑惑,既然我们拥有南海这个“聚宝盆”,油气资源储量堪比第二个波斯湾,为什么我们不开采自己的,却要每年花费巨额资金进口呢?
这其中的因素是综合性的,先来看看包括南海在内,我国海域的油气资源储量究竟如何。
根据地质部门多年来的勘探考察,整个南海大陆架,目前海底已探明的含油盆地至少有十几个,加起来的面积大约在85.24万平方公里。
这些含油盆地分布在南海极为广阔的海底区域,预估储量至少在230亿吨到300亿吨之间,一些乐观的估计更是高达550亿吨。
除了石油,天然气的储量也高达20万亿立方米,所以整个南海的油气资源犹如第二个波斯湾。
具体来看,不说更南端的区域,光是在海南省的近海区域,就有北部湾、莺歌海、琼东南盆地3个主要的新生代沉积盆地。
上述区域,已掌握的储量达到了55.2亿吨,天然气为12万亿立方米。我国此前推进的“深海一号”工程,就是在上述海域展开的。
除了南海海域,我国其他海域的油气资源储量也相当丰富。
渤海作为内海,面积虽只有8万平方公里,但是海底可勘探的油气资源面积高达5.8万平方公里,也就是说一多半以上的地区都有油气资源开采价值。
截止到2019年的勘探数据表明,整个渤海地区发现的油气结构有84个,探明石油储量46亿吨,天然气的储量在4亿立方米到10亿立方米之间。
目前,这一海域在运转的油气田为47个,累计开采的油气资源,超过了5亿吨油当量。
另一片海域东海,含油气资源的盆地面积为46万平方公里,其中的东海盆地油气储量达到了77亿吨油当量。
相比于上述海域,黄海海域的勘探程度还比较低。这里的石油储量预估为2.98亿吨,天然气储量1800亿立方米。
综合来看,我国各海域的油气资源储量都不算少。所以很多人心中就有了不解,既然我们自己有,但为何每年还要大规模购买呢?
我们确实拥有,但有没有技术开采?开发的程度有多大?是从什么时候开发的?这些都直接影响着每年的油气产量。
在所有海域中,渤海是勘探和开采最早的海区,还在上世纪60年代,我国就开启了在这一海域的勘探。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开采,这里的累计钻探井已达到1194口,油气资源的年产量超过了3000万吨。
除了渤海地区,东海地区油气资源的勘探和开采是从70年代开始的。50多年的时间,这里一直在发现新的油气田,但并没有大规模开采。
黄海地区的情况大概也是如此,目前主要还在进行勘探和测定,大规模的开采并没有开启。
至于储量最丰富的南海地区,目前的开采活动,主要集中在靠近大陆架的浅水区域。
有人肯定还会疑惑,那就赶紧开发开采啊,何必这么慢吞吞的?难道是因为南海地区的领土纠纷和地缘政治紧张影响到了开采?
南海地区紧张的地缘局势确实对开采有影响,但真正的原因还是在技术层面。
半个世纪前,中国的科学家就知道海洋里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了,可知道和开采之间,还面临着巨大的技术差距。
不巧的,目前已探明的油气资源,多数都位于深海区,相比于陆地上开采已成熟的技术,深海油气资源的开采面临着4大难题。
根据业内界定,海洋油气资源开发,300米深以内的区域属于浅水区,300米到500米深的属于次深水区,500米到1500米深的为深水区,超过1500米的属于超深水区。
深度越大,开发开采的技术难度就越大。像我国多年来开发渤海,这一地区的深度普遍在300米以内,很多地区甚至更浅,在技术上难度并不是太大。
然而南海地区则不一样,由于海洋深度加大,技术难度不是一个量级。此前推进“深海一号”工程,从平台的建设到管线的铺设,所有的技术乃至装备都是全新且未知的挑战。
其次,深海勘探和开采的风险很大。波涛汹涌的海洋,原本就增加了施工难度,更不要说还时常遭受狂风和暴雨的侵袭。
未知的风险,加大了施工的成本和难度,哪怕是后期进入运营阶段,整体的高成本和高风险也始终相随。
再次,便是技术和人力上的持续高投入。陆地上的油气钻探设备,正式运营后,运维的成本是相对较低的。
然而海洋却不一样,由于和陆地不相连,平台上工作人员所需的一切设备,都要提前准备好。这其中的人力成本投入,不管是后勤方面还是技术层面,都比陆地高出太多。
最后是开发的周期相对更长。不管是我国,目前世界各地也都在深海区域进行勘探和开采。但多年来除了西非和墨西哥湾等海域,深海油气资源的开采程度始终不大。
从勘探到开发建设到最后的运营,整个开发周期比较长,其中的技术运用涉及到了船舶、通讯、信息综合技术、地质勘测等多个方面。也就是说,单一的油气公司根本无力开发开采。
正因为有上述难点,深海油气资源开采和开发,其作业时间和成本都很大,有些时候甚至还会产生极高的安全风险。
说的直接一点,以现在我国每年数千亿美元的资金投入,去开采深海石油,哪怕真金白银砸进去,短时间内在产量上也不会有太大的突破。
可是另一方面,国内日益增长的经济活动,每年每天都在急切盼着使用石油和天然气。
换言之,我们自己确实有,可远水解不了近渴。在眼下就不能断供的情况下,每年只能从海外大规模进口。
上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还一度是石油纯出口国。是的你没听错,由于那时候我国的经济规模没有现在体量大,每年自己产的石油完全够用。
而多余的石油,还能通过出口来赚取外汇。但是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我国的经济增速越来越快,我们逐渐从纯出口国变成了进口国。30多年的时间,进口规模也越来越大。
以近两年的数据为例,2022年的1到9月份,我国的原油进口量高达3.7亿吨,当年累计的进口量为5.08亿吨。
2023年,全年的进口量又增加到了5.63亿吨,同比增长了11%。如果以月份来看,去年10月的进口量就达到了4897万吨。而单日的进口规模,高达11308千桶。
一方面是大量的进口,另一方面我们自己每年产的也不算太少。2021年,全年原油产量2亿吨,天然气产量2075.8亿立方米。
自产和进口的加在一起,当年我国原油的加工量为7亿吨。这其中,汽油、柴油、煤油的合计加工量为3.6亿吨。
不管是街上跑的汽车,还是工厂里的各种设备,以及千家万户使用的天然气,每天都要大规模的供应。别说断供一天,就是断供一个小时,经济损失都是无可估量的。
在这种局面下,我们能等着南海的油气资源开采好了后再用吗?肯定不行。所以,我们每年只能花费巨额资金购买。
也就是因为需求太大,所以近些年来我们才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以期逐步摆脱对燃油汽车的依赖。
最后,还有一个相对隐蔽的原因是,我们之所以无时不刻进口石油,国家层面还需要战略储备。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战略储备规模,此前要比我们多一些。近年来,我们一直在追赶甚至超越。
道理很简单,假如发生战争,如果没有充分的油气资源储备,武器装备再先进也都动弹不了了。
所以从战略储备的角度看,只要国家有大容量的储备库基地,就可以持续买买买储存起来。
综合来看,技术上一时达不到更高的开采规模,为了保证国内供应,才需要大规模购买石油来用。
而未来的发展趋势,肯定是从技术层面不断攻关,以完成对南海等海域油气资源的大规模开采。
刚刚完工的“深海一号”二期工程,仅仅是一个起点。下一步围绕南海的油气资源开采,将会开启长期的实质推进阶段。
除此之外,从整体上的能源需求看,国家乃至整个世界,也都试图在摆脱对石化燃料的严重依赖。
要是在未来人类能够攻克核聚变技术,一切能源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当然,那是更宏观的发展层面,而眼下我们还需要石油,还需要大量大量大量的油气资源。
不然,你得油车就趴在路上动不了了。光是这一个理由,我们就还得买买买。
信息来源:
《南海油气资源丰富 将成新的经济增长极》 新华社 2012年7月10日
《2021年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经济运行报告》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2021年
《攻克世界级难题、多次刷新纪录!“深海一号”二期工程建设完工》 央视新闻 2024年9月26日
《突破深海油气工程“卡脖子”技术,必须持续创新驱动!》 中国石油大学 2020年10月2日
《报告预计2024年国内石油消费量为7.58亿吨,同比增长1%》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2024年3月1日
评论列表 (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