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辛苦各位看官支持,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周末带家人开车周边游,上车的第一件事就是设置手机导航,我们的地图会传出这样一句话:“为您开启北斗高精导航”。
万物互联的时代,我们就连出行也开始离不开科技的引导。
在过去,不大记得路的人会被叫做“路痴”,多少带了点调侃。
而今天路痴太多了,大家已经习惯不在这些事情上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反正有导航。
不过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过去说到导航,我们习惯的称之为开启GPS定位导航,但现在却悄悄变成了北斗。
GPS是属于美国的导航系统,而北斗从名字上就能看到浓浓的中国特色。
这两者都是目前在世界范围内被使用的主流导航系统之一,如果从研发的时间来看,GPS当然算是老前辈了。
然而对此却有美国教授曾抛出了一个重磅言论炸弹,他认为,北斗系统这个后来者在很多性能方面其实已经是可以超越GPS的了。
如果这个评价是真的,那么就有一个现象让人比较费解了,性能如此优越的北斗系统,在国际上的应用似乎并没有能够做到跟GPS平分秋色。
这样的一个反差,是如何发生的呢?
在过去的很多年中,大家一旦提起导航,必然会想到GPS。
早年的一些电视剧和娱乐节目中,调侃的时候甚至都会说一句“你是给我装了GPS吗?”
恐怕直到今天,还有很多人认为,定位这个技术本身就叫GPS。
这虽然可能有点夸张,但也确实能够证明当年我们对GPS的依赖度有多高。
之所以这么依赖,当然是因为它好用,在当时我们甚至没有办法想象生活中没有了GPS要怎么办。
从最简单的说起,我们跟朋友相约出门碰面,找不到对方的时候直接发个微信定位就可以了,但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动作,如果没有定位,就没办法完成。
此外,咱们手机里那些依赖度很高的地图,还有打车软件中的定位,其实都很依赖这种导航系统。
这还只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更高层面的应用那就更重要了。
比如咱们国家在国际上经常被称之为基建狂魔,造大桥、造高铁、造各种大型工程,效率又高质量又好。
但如果不是依赖于导航系统,那所谓的中国速度就没有办法去实现。
一个施工图到落地成为真实的建筑,其中光是测量和校正,那工作量大的都不好去想象。
更别说天上飞的飞机,还有很多科学研究科考,你不能想象人手一个指南针来判断方位的情况下该如何去达成吧?
这些用处其实有一个GPS就可以全部覆盖这些领域,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做北斗呢?
这就要从1991年的海湾战争说起了,那一次大家发现,这样高精的卫星导航,在民用领域发光发热还真的就是顺手的事,它如果被运用到了军事上,效果会更加惊人。
那时候美国想要轰炸伊拉克的水电站,常规来说,远距离打击总是有误差的。
所以在人们的预期中,这至少是要几百吨的常规炸药来完成的事情。
但实际上美国只用了两枚导弹,就漂漂亮亮的把这件事解决了,这两枚导弹没有一颗被浪费在探路上,第一枚炸开一个缺口,第二枚顺着缺口钻进去完成任务。
这就是现代战争精确制导的可怕,而这一切的实现都基于美国自己的GPS。
如果说海湾战争让我们提高了对定位导航的重视程度,那么1993年的“银河号”货轮事件,就让大家看到了这个重要的东西要是没掌握在自己手里,那会有多麻烦。
那个时候美国找了一个借口,他们认为正在开往伊朗进行正常贸易的中国货轮“银河号”载有危险的化学品,这些化学品是中国打算运往伊朗帮助他们制造化学武器的。
不得不说,有的时候国际争端就是如此的朴素,这么多年了手段还是那几招。
虽然不新鲜,但架不住好用啊。
在这样的指控下,中方只好停船检查,船上装的当然不是什么违禁化学品,而是文具、五金等商品。
可是这样的结果通报美方之后他们并不认可,而我们的船也没有办法开走。
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行驶在茫茫海域之上的“银河号”导航系统突然之间搜不到信号了,前后左右都是大海,船只没有了导航系统,就跟瞎了一样。
这就是由于美国当时要对伊朗实行“禁运”政策,直接关掉了这个区域的GPS。
这个行为着实有点霸道了,消息传回国内,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很多专家联名“上书”,建议我们启动自己的卫星导航工程。
国家对这件事也非常的重视,1994年底,北斗导航实验卫星系统工程正式获批。
立项之后,相关人员那是激情满满的马上准备大干一场,但这一干发现还真没那么容易,首当其冲的问题就是资金问题,这卫星导航还真是个烧钱的事。
早在美国提出研发GPS的时候,国内就有很多人反对,就是因为这件事情花钱太多了,而且项目周期拉的十分长,同时它所描绘的未来图景在那个年代看起来多少有点天方夜谭。
后来虽然经过一系列的拉扯,这个项目被执行了起来。
但到了1994年,美国在GPS这件事情上的花费,超过了200亿美元,每年光是维护就要花5亿美元。
而我们当时能拿出来的经费只有100亿,这还不只是给到北斗的,同时还包含了其它的科技领域。
但GPS给美国带来了什么,我们可是看的一清二楚,所以即便资金紧张,也一定要咬牙上,越早做出自己的“GPS”,就越早脱离美国的掌控。
大家想到了在1985年的时候,由中科院院士提出的一个“省钱”构想。
这个省钱的“双星定位”构想,后来喜欢研究这一领域的人都知道。
它指的是用两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来覆盖中国区域。
根据这个构想,我们把整个北斗导航系统分成了三步走。
第一步就暂且先来实现国内的覆盖,这件事情做好了,咱们再布局亚太,最终实现全球覆盖。
除了资金问题,技术难关也非常具体。
想要做好导航系统,就有一个核心需要攻克的难题——研制原子钟。
原子钟对于整个工程来说非常重要,不啻于心脏对人类的影响。
我们最初设定的目标就是这个原子钟误差十分小,每十万年只会有一秒的误差。
这个对技术的要求就比较高了,而且在看到GPS的军事应用之后,那些掌握技术的国家是不会同意将这种技术给我们的。
于是我们的科学家拿出了中国人特有的韧性,通过两年拼搏,把它研制了出来。
当时要买,欧洲不卖,现在他们降价想卖,我们也用不着了。
2000年,我们的北斗系统发射了第一颗定位卫星,从此之后开启了狂飙之路,仅2018年我们一共发射了18颗卫星。
到2021年投入使用的北斗卫星达到了35颗,而当时美国GPS的卫星量仅有31颗。
难怪日媒曾称北斗系统是全球规模最大的卫星系统。
能看得出来,被逼出来的“北斗系统”让美国的专家十分困扰,美国的迈克尔教授就曾经说过,北斗系统在某些领域的表现看来,是超越了GPS的。
这些领域是卫星数量、监测站数量,而这些共同作用,又让定位的精度有了明显优势。
其实还有一点非常重要,北斗可是我们国家的那些科学家经历了重重困难自主研制的,过程中类似“原子钟”的难题时有发生,这虽然给我们设置了障碍,但也让全部的核心技术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
加上在轨卫星数量优势带来的精度优势,这让我们的北斗相比于GPS,显得就更加的可靠了。
在此之外,我们还有一个功能升级,那就是短报文功能,这点GPS并不具备。
不过即便如此,美国教授还是认为国际用户很多都更愿意选择GPS而不是北斗,而这种现象跟地缘政治脱不开关系。
这里所谓的地缘政治,首先就是现在单边、保护主义的影响。
这两年被频繁提及的逆全球化思维,其实就代表着单边、保护主义的趋势上升。
一些外部的势力借此攻击我们的北斗系统,认为这种高科技在使用中会产生一定的网络完全威胁,从而威胁国家安全。
那么未来就有可能会因此对北斗系统实施限制措施,遏制它的国际化进程。
而在很多的国家,卫星导航已经是跟国家安全直接相关的技术了,在此基础上对外国投资采取了一定的限制性措施。
这也会影响到北斗卫星导航相关企业对外投资合作和承包工程的展开。
当然,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虽然北斗的发展很快,但GPS作为最早投入商用的导航系统,它发展的历程是远远长于我们的,这使它的稳定性也有了一个公认的验证。
可以说,GPS先入为主的拥有了海量用户群体以及成熟的技术体系。
如果北斗系统想要对它实现全方位的超越,那还是要一定时间,不排除在这个期间,有些国际用户抱着观望的心态。
但是不管怎么说,美国霸权掌控话语权的时代显然正在过去。
资料来源:
美专家承认,比起GPS,北斗系统在多方面更胜一筹——腾讯新闻——2024-09-13
杨长风院士、王浚院士等 |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规模应用国际化发展战略研究——澎湃新闻——2023-06-19
身负两大“绝活”的中国北斗能超越美国GPS吗?——新浪财经头条——2017-10-12
中国为什么要建立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中国新闻网——2020-10-12
从GPS早期的几个故事,看海湾战争的需求,让GPS打了个翻身仗!——搜狐新闻——2023-12-17
中国北斗与美国GPS差距有多大?核心数据曝光......——搜狐新闻——2021-02-14
评论列表 (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