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其年
编辑|其年
“先用后付”功能,居然不经意间成了用户的困扰!一不小心就被自动开通,还很难关掉——谁能想到网购还能如此暗藏“玄机”?
这种“先用后付”的套路,真是让人又惊又气。没提示、没密码、没通知,直接从账户扣款,只需点击下单,支付过程“静悄悄”。一些消费者回过神来,才发现自己被莫名其妙地开通了这个功能,想关还不容易。
对用户来说,谁都不想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被动消费”。江苏省消保委的警示,提醒消费者要提高警惕,但商家更应负起责任,让选项更加透明。支付过程的自动化不代表可以放弃提示,尤其是无需密码这一点,增加了风险。尤其当家长给孩子临时借手机,免密支付带来的隐患难以预料。
不少人反映,明明没有主动选择“先用后付”,却莫名被开通,甚至在未接收到任何短信或通知的情况下,自动扣款已完成。这种体验不亚于“隐形消费”,用户的知情权被悄悄剥夺了。消费者难免会觉得自己在“被套路”,商家的设计是否合规、透明也引发了质疑。
即便“先用后付”本身有一定的便利性,但是否应该默认开启?让消费者无意间陷入支付陷阱,显然无法得到理解。某些人甚至遇到邮包莫名送到家里的情况,查询发现是“先用后付”下的单,彻底颠覆了消费者的使用习惯。商家在引入新功能时,是该更多地考虑用户的需求,而不是默认用户的接受度。
网购平台的核心功能应当是让人方便,而不是充满未知风险。若这样的支付方式可以随意开通,是否就代表今后更多“不知不觉”的消费可能接踵而来?“先用后付”作为一项“便民”设计,却让人心生不安,背后潜藏的消费逻辑值得反思。消费者在网购的同时被“悄悄绑定”新功能,这样的消费体验又能给平台带来什么?
这样来看,平台的行为实质上在挑战用户的信任底线。尤其是隐藏式的“先用后付”通道设计,增加了关闭难度,这无疑让人觉得被“套路”。从保护用户的角度出发,难道不应该让用户主动选择吗?而如果用户的知情权受到损害,又该如何保证他们的消费安全?
或许,商家会说这项功能是为了提升用户体验,但消费者似乎并不买账。默认开通、悄悄扣款、事后不易关闭的设计,只能让人觉得自己成了“待割的韭菜”。因此,这场“先用后付”的争议,不仅仅关乎一项支付功能,更关乎对用户信任的尊重。
面对越来越智能化的支付方式,用户需要的是真正的选择权,而不是“被默默安排”。
评论列表 (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