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刷朋友圈时,我突然意识到,往年一到这个时候,总能看到“抵制圣诞节”的声音,但今年却异常安静。曾经满大街挂着圣诞树的商场,如今冷冷清清;曾经被刷屏的“平安夜苹果”,也变成了稀松平常的水果。曾经闹得沸沸扬扬的抵制圣诞节,怎么悄无声息地“偃旗息鼓”了呢?
有人调侃:是人们更成熟了,还是商家更淡定了?其实,深挖原因,还真能发现不少有趣的现实。
说到圣诞节“入华”的初衷,归根结底就是商家为了促销造势。放眼过去,商场里精心布置的圣诞树、门口扮成圣诞老人的促销员,都是为了让消费者心甘情愿掏钱包。可如今,谁还逛实体店呢?
网购的崛起,彻底改变了大家的消费习惯。试想一下,双十一刚剁完手,双十二的快递才拆到一半,谁还有心思为了一个“洋节”跑去商场打卡?而且圣诞节既不是周末也不是假期,商家再费尽心思装点店面,也吸引不了几个人走进来。消费场景没了,“圣诞热”自然也就凉了。
几年前,“抵制洋节”的浪潮声势浩大,甚至一度让圣诞节的氛围显得格外敏感。有人把它上升到文化输出的层面,认为中国有丰富的传统节日,没必要为一个舶来的洋节买单。然而,这几年,这样的声音渐渐淡去,不是因为大家认同了圣诞节,而是这事儿本身成了“过气话题”。
现在,圣诞节既没有大张旗鼓的宣传,也不再成为舆论的焦点。抵制的人少了,宣传的人也少了,商家见状也不再愿意砸钱折腾,于是圣诞节的热度像个气球,慢慢放了气,逐渐冷却下来。
与其说圣诞节“凉”了,不如说是年轻人的态度变了。如今的90后、00后有一种独特的自信和文化认同感,他们既不会盲目跟风,也不需要通过过洋节来彰显“潮流”或者“新潮”。他们对中国传统节日的热情,远远超过对圣诞节的兴趣。
对年轻人来说,圣诞节可能只是个“平平无奇的周一”,过不过无所谓。就算需要庆祝一下,也只是简单地吃顿饭、买点小礼物,完全没有了早些年“铺张热闹”的场景。在这种佛系氛围下,圣诞节自然也就成了“鸡肋”:无须抵制,也没几个人上心。
如果没有大规模的宣传,圣诞节能火得起来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回想几年前,商场的海报、电梯间的广告屏甚至是各种社交平台,都在提醒你“平安夜要吃苹果”“圣诞节要送礼物”。而如今,不少人连“平安夜”是哪一天都忘记了。
媒体的冷处理无疑是其中的关键。曾经被营销炒热的节日气氛,现在几乎找不到痕迹,连那句“圣诞快乐”都成了小圈子里的调侃,而不是全民狂欢。商家也懒得费心思折腾,毕竟投入成本和回报率不成正比,干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顺其自然。
表面上看,圣诞节的降温是消费者选择的结果,但从更深的角度来说,它是人们消费观念变化的反映。圣诞节的本质,从来就不是文化节日,而是一场商业秀。随着人们越来越理性,尤其是年轻人更注重节日背后的文化价值和情感意义,圣诞节这种单纯依赖商业包装的“洋节”,自然也就变得可有可无。
这并不是说圣诞节完全没有市场。喜欢过的人依然会过,不喜欢的人也懒得多说什么。只不过,这个节日正在逐渐褪去“全民狂欢”的标签,回归到它的本质:一个自由选择的小众节日。
或许未来某一天,圣诞节会彻底消失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或许它会以另一种形式再次被点燃。但无论如何,选择过还是不过,都是每个人的自由。正如有人所说:“有钱你就去过,没人拦着你;没兴趣就不搭理,也没啥大不了的。”
你怎么看?你今年会为圣诞节做点什么特别的事吗?还是已经像我一样,把注意力都放在迎接元旦和春节了?留言区聊聊吧,说说你的看法~
评论列表 (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