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内容详情

江南梅雨或将变“过去式”,2024年10项气候研究重大进展在南京发布

2025-01-16 1 yuneu

全球变暖不断加剧,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影响。1月15日,由中国气候研究委员会、世界气候研究计划中国委员会主办、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承办的首届“中国气候研究重大进展”成果发布会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举行。现场发布了2024年10项气候研究重大进展,涵盖了气候预测、气候变化影响、气候系统演变等多个方面,展示了我国科学家在气候研究领域的突出成就。

江南梅雨或将变“过去式”,2024年10项气候研究重大进展在南京发布,江南梅雨或将变“过去式”,2024年10项气候研究重大进展在南京发布,第1张

10项气候研究重大进展现场发布

世界气象组织1月10日宣布,经过对6份国际数据综合分析后确认,2024年为人类历史上最热的一年。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平均气温比工业化前(1850年至1900年)平均水平高出约1.55℃,首次突破了2015年《巴黎协定》所设的“1.5℃”温控目标。

“气候不像以前那样温顺了。”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气候研究委员会主席、中国气象学会名誉理事长王会军院士表示,这10项气候研究重大进展涉及五大关键词,包括气候变暖加速、气候极端性加剧、新北极与青藏高原、大洋间耦合互动、气候预测与AI等方面。

江南梅雨或将变“过去式”,2024年10项气候研究重大进展在南京发布,江南梅雨或将变“过去式”,2024年10项气候研究重大进展在南京发布,第2张

此次评选出的10项气候研究重大进展包括:“梅雨不霉,烟雨不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合作完成),“深时大洋环流和ENSO研究”(北京大学完成),“人工智能全球次季节-季节气候预测系统的研制与应用”(国家气候中心、雄安气象人工智能创新研究院、复旦大学等单位合作完成)等。

这些成果涵盖了从基础理论研究到应用技术开发的各个方面,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气候研究体系。这些成果相互关联、相互支撑,共同推动了我国气候科学研究的发展,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江南梅雨或将变“过去式”,2024年10项气候研究重大进展在南京发布,江南梅雨或将变“过去式”,2024年10项气候研究重大进展在南京发布,第3张

江南梅雨或将变“过去式”,极端旱涝进入“新常态”

历代江南文人既欢喜于“黄梅时节雨霏微”,又在“漠漠轻阴拨不开”中寄托愁思。数千年间,东亚梅雨深刻地塑造了璀璨的东方经济和文化。但是,近些年梅雨变得不再婉约,烟雨难觅,小雨和毛毛雨大幅减少,代之以极端降雨或高温干旱。为什么如烟似雾的传统梅雨减少了?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合作完成的项目“梅雨不霉,烟雨不再”解读了这一现象。

该研究首次构建了能够表征梅雨丰富内涵的指标,清晰表明东亚梅雨已经逐步丢失了传统烟雨特征,进而揭示出人类活动导致传统梅雨停摆,梅雨几近丢失其烟雨特征的科学事实。

全球增暖除了导致大气含水量增加外,还会通过增强垂直运动和水汽条件的变化幅度影响梅雨的性质;未来增暖情景下,传统梅雨将变得越来越罕见,而代之以极端旱涝。

此外,“人类活动导致过去百年来全球降水更多变”这一成果首次提供了系统的观测证据,发现全球降水多变性增强这一新特征,并证明了人为影响及其物理机制。这一成果从多变性的新角度拓展了对全球水循环变化的认识,为应对降水变化带来的挑战提供了科学依据。

AI赋能气候预测,预见2周至40天内灾害发生概率

在应用技术开发方面,比如人工智能全球次季节-季节气候预测系统的研制与应用,将进一步提高气候服务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国家气候中心、雄安气象人工智能创新研究院、复旦大学等单位合作完成的这一成果,构建了首个基于完全自主数据驱动的人工智能全球次季节-季节预测系统—“风顺”,填补了气候尺度人工智能大模型的空白。

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变化影响适应室主任陆波介绍,传统的预报系统最多预测到两周之内发生的灾害概率,该成果能够预测两周甚至延伸到40天内灾害发生的概率,预见期更长,以便于提前做好防灾减灾备灾工作。并且,该项成果已经运用到实际业务中。

极地、高原和海洋等气候变化更受关注

当前气候变化研究关注极地、高原以及东亚过渡带。王会军说:“这些地区的气候变化对我国气候产生显著的影响。”因此,对北极、海冰、海洋、青藏高原的研究都是热点。“特别是海洋,海洋和大气的研究密不可分。”

江南梅雨或将变“过去式”,2024年10项气候研究重大进展在南京发布,江南梅雨或将变“过去式”,2024年10项气候研究重大进展在南京发布,第4张

比如,“青藏高原陆面水-热-碳耦合过程及其变化的关键机制”的研究,丰富了青藏高原能量、水分和碳循环的理论框架,强调了高原增湿对碳循环影响的贡献,及气候变化背景下生态保护和修复考虑水-热-碳协同演变的重要性,推动了青藏高原能水碳过程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在生态保护、资源管理和气候变化应对与适应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东北亚过渡带年代际极端增温特征及成因”成果揭示出东北亚气候过渡带极端升温的现象及其驱动因子和动力机制,首次量化了气候系统内部变率和人类活动在此次极端增温中的相对贡献,强调了全球变暖背景下多种内部变率对区域气候突变的协同影响,助力气候变化应对策略制定和支撑生态安全和防灾减灾建设。这些研究聚焦于我国重点区域的气候问题,为区域气候适应和资源管理提供了科学支持。

据悉,此次发布会聚焦于2024年我国科学家在气候研究领域的卓越成就,旨在集中展示我国在气候系统和气候变化研究方面的前沿进展,进一步推动我国气候科学研究的发展,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供科学支撑和决策依据。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四次和第五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联合主席、中国气象局原局长秦大河院士,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气候研究委员会主席、中国气象学会名誉理事长王会军院士,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南京大学校长谈哲敏院士,江苏省科技厅副厅长刘波,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校长陈海山,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联合主席翟盘茂,中国气候研究委员会副主席廖宏出席发布会。

通讯员 徐珍 张天意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李楠

(本文图片由张峰 摄)

  • 评论列表 (0条)

 暂无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