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点右上方的“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还能及时阅读最新内容,感谢您的支持。
从金沙江的湍流到安静的蓄水湖面,白鹤滩水电站的建成与运行成为中国水利工程史上一座新的里程碑。
这座巨型水电站位于四川宁南与云南巧家的交界处,总装机容量高达1600万千瓦。
这个数字仅次于三峡水电站。
当年,这项耗资2200亿元的工程曾引发不少质疑:投入是否过高?环保影响能否妥善解决?回报周期是否过长?
然而,三年后,当初的反对声仿佛被白鹤滩的滚滚江水冲散。
用数据和事实说话,白鹤滩水电站不仅已经展现了卓越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更为全球能源转型提供了中国智慧。
每一项伟大的工程背后,都有一段无法忽视的历史背景和时代呼唤。
白鹤滩水电站的诞生,既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也是金沙江奔腾江水中蕴藏的自然馈赠。
它的修建,融合了能源安全、生态治理和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考量,更为人类可持续发展树立了典范。
上世纪90年代,中国经济进入腾飞期,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推进,能源需求呈现爆发式增长。
然而,这一时期,中国的能源供给结构高度依赖煤炭,占总能源消费比重的70%以上。
煤炭的大规模开采和使用,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
北方冬季的雾霾、工业区的酸雨、河流的重金属污染,都是这一时期的真实写照。
面对能源与环境的双重压力,我国在1999年9月提出了清洁能源发展的战略目标,明确了“西电东送”的总体规划。
作为这一宏大战略的核心之一,金沙江流域的水能资源成为最具潜力的“能源宝藏”。
金沙江是长江的重要上游干流,全长2320公里,年均径流量高达1550亿立方米。
其流域内山高谷深,河道蜿蜒曲折,巨大的落差为水能开发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如果在此设立水电站,那么理论上,整个金沙江能发电近1亿千瓦,开发量几乎达到了全国总水能资源的六分之一。
恰好,白鹤滩位于金沙江下游河段。
这里山势险峻,峡谷深邃,水流湍急,河段年径流量约1300亿立方米。
早在20世纪50年代,水利专家就对这一流域进行了初步勘探,确认了白鹤滩的巨大开发价值。
然而,彼时中国工业基础薄弱,工程技术水平有限,这一设想只能暂时搁置。
进入21世纪后,随着溪洛渡、向家坝等大型水电站的成功建设,金沙江梯级开发逐步形成规模。
作为这一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白鹤滩被寄予厚望。
白鹤滩水电站前期勘探
然而,2010年立项之初,许多人都不明白为何要修建白鹤滩水电站?
尤其是,金沙江流域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屏障之一,孕育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包括中华鲟、长江鲟等珍稀鱼类。
水电站的修建,势必对水文环境和生物栖息地造成影响。
所以有些环保人士担忧,大坝建成后可能会导致鱼类洄游受阻、湿地消失等生态问题。
此外,工程所在地横断山区地质构造复杂,地质断层密布,滑坡、泥石流等灾害频发。
一旦工程设计或施工出现疏漏,后果将不堪设想。
这些潜在风险,让白鹤滩水电站的可行性一度成为争论的焦点。
再加上造价预算超两千多亿,许多人都不太看好这一水电站的修建。
尽管面对种种争议,白鹤滩水电站的建设仍被坚定地提上日程。
这不仅是对清洁能源发展的迫切需求,更是国家能源安全战略的必然选择。
白鹤滩水电站的修建,是技术挑战与环境保护的双重较量。
从项目论证到正式开工,历时十余年,国家在技术可行性、经济收益和环境保护之间寻求平衡,最终形成了一套科学合理的建设方案。
例如,白鹤滩水电站的大坝是一座混凝土双曲拱坝,最高度达289米,是世界最高的拱坝之一。
这样的高度对设计和施工提出了极高要求。
为了抵御金沙江的强大水压,大坝采用了特殊的抗震设计,能够承受9级地震的冲击。
这种设计不仅考虑了地震荷载,还需要精确计算水流冲击力和泥沙沉积对大坝结构的长期影响。
在施工过程中,混凝土的浇筑成为一个关键环节。
为了保证混凝土强度,工程团队使用了全球最先进的温控技术。
具体来说,他们在浇筑时对混凝土进行分层控制,通过循环冷却水管道降低内部温度,避免由于温差过大引发裂缝。
这一技术的应用确保了拱坝在成型后的结构完整性和稳定性。
另外,白鹤滩所在的横断山脉地区是全球地质构造最复杂的地区之一。
断层活动频繁,滑坡、泥石流等灾害隐患随处可见。
为此,地质勘探工作持续了数十年。
通过对大坝区域进行三维地质建模,工程团队提前识别了潜在的危险点,并制定了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在开挖基坑时,建设者们面临了难以想象的困难。
基坑的深度超过100米,这意味着任何塌方或滑坡都可能造成灾难性后果。
为此,施工团队使用了超深基坑支护技术,采用多层锚杆和喷射混凝土支护体系,同时部署智能化监测设备,实时跟踪地质变化。
整个过程中没有发生重大事故,这在类似工程中几乎是一个奇迹。
修建这样的大型水电站必然会对周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但白鹤滩工程在规划阶段就将环保放在优先位置。
为了保护金沙江特有鱼类的洄游生态系统,工程设计了鱼类增殖站,专门用于培育和放流鱼苗。
此外,电站还建造了生态下泄设施,模拟自然河流的流量变化,以维持下游的水生态平衡。
工程完工后,生态恢复工作立即展开。
数万株本地植物被重新种植到库区周围,同时还建立了多个生态监测站点,对流域内的生物多样性进行长期观测。
通过这一系列措施,白鹤滩水电站在运行过程中将生态影响降到了最低。
白鹤滩水电站的建设,不仅是一项传统的土木工程,还融合了现代智能化技术。
在施工现场,大量无人化设备如智能浇筑系统和远程操控钻机被投入使用。
这些设备通过精准控制每一个施工细节,不仅提高了效率,还大幅降低了人工操作的安全风险。
同时,整个电站建设实现了全过程的数字化管理。
通过搭建综合管理平台,工程团队能够实时监控施工进度、成本以及质量指标。
这种数字化手段在全球水电工程领域尚属首次,为后续类似项目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2021年,白鹤滩水电站终于竣工并投入使用,开始展现自己的强大功效。
如今,白鹤滩水电站每年发电量可达624.43亿千瓦时,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5160万吨,为7500万人提供清洁电力。
这不仅极大缓解了我国东部地区的能源压力,也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强力支持。
白鹤滩发电量的稳定输出,使得中国清洁能源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进一步提升。
更为重要的是,白鹤滩的清洁能源供应改变了我国电力资源的区域分布状况。
从西部丰富的水电资源到东部密集的工业用电需求,通过特高压输电技术,白鹤滩电力实现了跨区域调配,缓解了东部工业中心的用电瓶颈问题。
数据显示,白鹤滩水电站的运行直接降低了京津冀及长三角地区的煤电使用比例,使得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另外,作为长江防洪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白鹤滩水电站发挥了巨大作用。
它的巨大蓄水能力不仅缓解了上游洪水压力,还为中下游城市提供了更充分的应对时间。
特别是在每年汛期,白鹤滩水电站都会调控洪水,拦蓄洪峰,保护了下游数千万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此外,白鹤滩在水库调度中采用了智能化控制技术,根据实时雨情和水情数据精准调节水库蓄泄平衡。
这种高效的调度系统为长江流域洪水防控提供了新的经验,也为其他大型水利工程的运行树立了标杆。
与此同时,白鹤滩水电站的建成显著改善了金沙江的通航条件,使这一片水运资源得到有效开发。
坝体蓄水后,河道水深稳定,通航里程增加,为上游矿产和农业资源的外运提供了便利。
过去崎岖难行的金沙江段,如今已经成为一条畅通无阻的“黄金水道”。
而且,白鹤滩水电站对周边经济的带动效应也在逐步显现。
项目建设期间,数以万计的就业岗位直接带动了地方经济发展。
而电站运行后的税收收入更为宁南县和巧家县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资金支持。
以宁南县为例,白鹤滩水电站的建设带动了该地区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雄伟壮观的拱坝成为游客争相打卡的景点,带动了酒店、餐饮和其他服务业的繁荣。
巧家县也依托水电站的综合效益,加快了特色农业和水产养殖的发展,区域经济结构逐步优化。
尽管白鹤滩水电站的建设曾遭遇环保质疑,但三年的运行数据表明,其对生态环境的正面作用远超预期,并带来多种良好作用。
参考文献:
白鹤滩水电站——引领世界水电的超级工程,人民日报,2023-05-21世界最大反拱型水垫塘在白鹤滩电站完工,中国新闻网,2020年04月19日
白鹤滩水电站全球首台百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转子吊装成功,观察者网,2020-08-20
「云视角」厉害了白鹤滩水电站!这就是中国力量,云南网,2023-06-28
探访白鹤滩水电站,新华网,202406/20
评论列表 (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