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一下,你漂浮在无垠太空,头顶是璀璨星河,脚下是蓝色地球,多么浪漫的画面!
可现实呢?
国际空间站的宇航员说:这里闻起来像垃圾堆,像监狱,甚至像噩梦。
气味刺鼻到让人作呕,墙角霉菌肆虐,空气里飘着死皮细胞,连睡觉都成了折磨。
而就在几百公里外的中国天宫空间站,宇航员却在举办“太空奥运会”,吃着自种的水稻,生活得像模像样。
是什么让这个“太空之家”变成“太空垃圾站”?而中国空间站又藏着什么秘密,能让生活如此不同呢?
如果你以为太空生活是高科技与优雅兼得,那国际空间站的现实会让你大跌眼镜。
宇航员斯科特·凯利——这个在空间站待了340天的硬汉,回来后第一句话就是:“那味道,我一辈子忘不了。”
舱里弥漫着一股混合着垃圾、杀虫剂和汗臭的怪味,仿佛有人把臭袜子和过期食物塞进了密封罐。
在失重环境下,空气不会自然流动,汗水、呼吸、甚至皮肤脱落的碎屑全都漂浮着,像一场永不落幕的“灰尘派对”。
为了让空气动起来,空间站的抽风系统24小时轰鸣,噪声高达80分贝,相当于你站在高速公路边听车流轰隆。
试想一下,整夜睡在这样的“噪音工厂”里,难怪有宇航员抱怨:“闭上眼都像在做噩梦。”
更糟的是卫生问题。衣服10天才换一次,汗水干了又湿,湿了又干,味道层层叠加。
NASA的研究员曾在舱壁检测出216种污染物,包括霉菌、细菌和人体代谢的怪气。
2018年,他们发现俄罗斯“曙光”号舱的霉菌含量高达每立方米110个单位,超标几倍。
这些霉菌不仅污染空气,还腐蚀设备,甚至钻进实验用的植物里,让原本研究太空农业的科学家欲哭无泪。
宇航员每周六得花两小时擦拭舱壁,用消毒湿巾清理通风口里的头发和灰尘。
可美国宇航员克莱顿却坦白:“我敷衍了事,湿巾太金贵,不舍得用。”
结果呢?霉菌越长越多,空气越来越糟,连呼吸都成了挑战。
睡觉也好不到哪去。没有重力,得把自己绑在睡袋里,固定在墙上,不然半夜就飘去撞仪器。
可就算绑好了,手臂还是会像幽灵一样在空中晃荡。
更别提狭小的睡眠舱,挤在“和谐”号里连窗户都没有,憋屈得让人抓狂。
失重还让肌肉慢慢萎缩,宇航员每天得健身两小时保持健康,可流出的汗水又加剧了“臭气熏天”。
这哪是太空冒险,分明是生存煎熬!
如果说恶臭和脏乱只是生活上的折磨,那国际空间站更大的危机则直接威胁生命。
2023年,NASA的报告让人倒吸一口凉气:空间站里有588个部件超龄服役,随时可能崩盘。
更致命的是漏气问题,自2019年起,俄罗斯舱段的裂缝就没停过“喘气”,修了又漏,漏了再修,空气流失速度一度逼近危险红线。
宇航员得穿着厚重的太空服,手动检测那些藏在角落的微小裂缝,可俄罗斯的修补技术始终跟不上老化的步伐。
2022年,俄航天局干脆宣布退出合作,美国只能硬着头皮撑下去。
可撑到什么时候呢?NASA原本计划2031年退役,可现在连2025年能不能熬过去都成了问题。
漏气不仅让氧气变少,还把舱内压力推向崩溃边缘。
美国和俄罗斯的宇航员都被要求随时待命,一旦警报响,立马跳进逃生舱跑路。
2023年,SpaceX送去了一批新型空气净化器和抗菌涂层,想缓解霉菌和气味问题,可漏气没堵住,净化器反倒成了摆设。
NASA的研究还发现,长期生活在这种环境下,30%的宇航员出现了焦虑和抑郁,睡眠质量差到连基本的任务都出错。
厕所问题更是雪上加霜。失重下排泄物得靠吸力收集到密封罐里,可2019年美国舱段的马桶漏水,屎尿差点飘满舱。
宇航员只能手动收拾,每次故障,他们都得祈祷货运飞船快点来,把这些“太空垃圾”带走。
可垃圾堆久了,密封再好也挡不住臭味。
转过视线,几百公里外的中国天宫空间站却像另一个世界。2
022年“问天”舱发射时,宇航员鱼贯而入,眼前是宽敞明亮的通道,货包整齐贴墙,仪器摆放得像艺术品。
噪音也被“航天调音师”压到最低,不像国际空间站那样震耳欲聋。
宇航员的生活丰富得像在地球,奥运会期间,他们搞起了“天宫运动会”,还复刻了火炬。
2024年,生命生态实验柜种出水稻、养出鱼虾,宇航员第一次在太空吃上新鲜饭菜。
牙膏是可食用的,刷完直接咽下去,连泡沫都不用担心飘满舱。
相比国际空间站的“监狱味”,这里简直是太空里的五星酒店。
天宫用上了5G和无线网络,甩掉了国际空间站满舱的“蜘蛛网”线缆。
2024年,“天舟”飞船还送去一台智能机器人,能自动收拾漂浮物、整理线路,把宇航员从琐碎家务中解放出来。
可别以为这舒适能一直保持。“问天”舱有8个实验柜,计划上千项实验,像生命生态柜就得接50多个水电气端口。
实验一多,管线和电缆难免缠成一团。
不过中国空间站有后发优势。比国际空间站晚建20年,设计上吸取了教训。
比如空气循环更高效,霉菌还没超标;舱壁涂层抗菌,至今没听说死皮细胞堆成灾。
”对比国际空间站的“无处下脚”,天宫至少还能让人喘口气。
未来技术升级或许能让太空生活更体面。
‘但眼下国际空间站的教训提醒我们:星空虽美,生存不易。
文/编辑:招财小鲁
信息来源:
1、CCTV:《焦点访谈》及相关新闻
2、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中国空间站科学实验资源手册》
3、维基百科:国际空间站;ISS命运模块
4、youtube:“欧洲航天局宇航员André Kuipers'的国际空间站之旅”
5、GIZMODO:“NASA如何处理国际空间站里的气味”
6、卫报:“臭气熏天、死皮细胞泛滥:国际空间站上的生活”
评论列表 (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