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智能终端融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耳机也伴随消费者的使用需求不断迭代,从单一功能向场景化、个性化全方位升级,降噪耳机已然成为很多人的生活必需品。然而,近期有报道称,每天佩戴降噪耳机超过5小时,可引发听觉处理障碍,这让耳机一族不免担忧起自己的听力健康。为此,开屏新闻记者采访了云南大学附属医院耳鼻喉科主治医师周娟。她表示,听觉处理障碍及听力损伤在年轻群体中确实越来越多见,而耳机的使用音量、时长是最主要原因。
这样做对听力“杀伤力”大
“听觉处理障碍,不仅表现为听不清小声音,还可能出现在嘈杂环境中难以分辨声源、和对方交流困难等情况,部分人群在突然听到声音时还会被吓到。”周娟表示,现在市场上的耳机类型繁多,包括骨导式、耳道式、降噪耳机等,无论使用哪种耳机,导致听觉处理障碍或听力受损的主要原因还是与佩戴耳机的时长和音量有关。“一般我们建议遵循‘60-60’原则,即使用耳机时的音量不超过设备最大音量的60%,连续使用时间不超过60分钟。如果音量过高且佩戴时间过长,可能会损伤耳蜗中的毛细胞,导致听觉下降、耳鸣等症状。”
上班族偏爱高品质降噪耳机
近日,开屏新闻记者走访昆明部分耳机销售门店发现,针对不同消费群体、不同使用场景的各类降噪耳机五花八门,售价从60元到2900元不等。
上午11时许,九机网恒隆广场店内,已有市民在咨询各式耳机的性能与价格。“从实际的销售和到店咨询情况来看,年轻群体对于降噪耳机的需求和消费不断呈上升态势。”店长孙雨告诉记者,大学生群体购买和咨询得更多的是售价在500元左右的入耳式、半入耳式降噪耳机,而售价在1000元左右及以上的挂耳式、头戴式降噪耳机,则更受上班族欢迎。
在南亚第壹城vivo体验店内,试戴一款入耳式降噪耳机的方女士表示,平时上下班乘坐地铁时习惯于佩戴耳机听音乐,但在嘈杂的环境内耳机音量难免调得比较高。“选择一款对耳朵友好的耳机,可以说是我的刚需了。”她说道。
尽管降噪耳机通过技术手段减轻了外界噪音的影响,使得用户可以在较低音量下听清声音,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听力,但周娟提醒,“部分人群喜欢调高音量,仍存在听力损伤的风险。特别是在噪音环境中,佩戴耳机会让人不自觉地调高音量,以听清声音,这反而会加重听力损伤。在购买降噪耳机时一定要选择高质量的产品,劣质耳机可能会产生泛音和干扰波,导致听到不应存在的声音,进而加重听力损伤。”
熬夜感冒都可能造成听力损伤
周娟指出,近年来接诊的年轻患者有所增加。除了喜欢佩戴耳机,长期熬夜、精神压力大也会引起耳蜗功能的微循环不良,甚至形成血栓,从而导致听力下降。“部分年轻人在熬夜后会突然出现听力丧失,那可能就是发生了突发性耳聋,需紧急就医。”
此外,周娟提醒,感冒并发急性中耳炎也会影响听力。一旦感冒应及时治疗,避免发展为慢性中耳炎或鼓膜穿孔。“经常有人会说感觉耳朵好闷,其实是被耳屎堵住了,有的人由于耳屎比较硬又压得比较紧,自己处理会让耳屎越堆越深,建议及时到医院处理。”
出现耳鸣听力下降要及时就医
周娟表示,听力损伤的程度和类型决定了治疗的效果。传导性耳聋通过治疗和干预,部分患者的听力可以得到提升;而感应神经性耳聋则较为复杂,急性期通过药物干预可能有所改善,但长期损伤的治疗效果不理想,可能最终需通过助听器或康复治疗来改善生活质量。
“听力损伤的早期发现和干预至关重要,为避免发展为不可逆的听力损失,一定要在日常生活中多加留意耳部的异常表现。如果发现身边的人需要提高音量才能听清你说的话,或者自我感觉出现了耳鸣、听力下降,甚至开始影响睡眠和精神状态,一定要提醒对方及时到耳鼻喉科进行听力检查,及早挽救听力。”周娟强调。
开屏新闻记者 闵婕 颜媛 摄影报道
一审 朱婉琪
责任编辑 易科彦
责任校对 郭毅
主编 武熙智
终审 编委 李荣
评论列表 (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