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内容详情

打开“急救”这扇窗,20000名阿里人的火线任务

2024-03-05 35 yuneu

2022年11月,上海商城路附近发生车祸,在盒马工作的朱学海刚巧路过。一分钟内,他马上召集路人一起抬起了车轮,伤者方得以被挪出车底。

2023年8月,一名成年男性跑步后无接触倒地,面色苍白。一位阿里员工迅速打电话给同事董一诺。董一诺懂急救,她判断,可能是心脏骤停,“赶快上楼让行政拿AED。”在董一诺的远程指导下,经过一次除颤后,男子恢复了心跳,等到了120的后续救援。

很多人不知道的时,一次次紧急灭火的背后,是一张由近20000名阿里人织就的网。

打开“急救”这扇窗,20000名阿里人的火线任务,打开“急救”这扇窗,20000名阿里人的火线任务,第1张

(阿里急救侠参与保障2022杭州马拉松)

2021年,阿里内部孵化了公益组织“急救先锋公益团”。几年来,急救侠们不断生长、链接、实践,至今人数达20000余人。他们一起,为社会拉起了隐匿的安全网,并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生命守护者。

“做公益,就像写代码一样简单”

2016年,温州姑娘池培红开始学习急救。因为看到日常急救的空白,池培红决定在阿里内部组队做急救公益。

打开“急救”这扇窗,20000名阿里人的火线任务,打开“急救”这扇窗,20000名阿里人的火线任务,第2张

(池培红利用道具开展急救培训)

“急救侠”的链接在此刻发生。池培红组织的公益活动,为董一诺打开了参与急救公益的一扇窗。董一诺的公公婆婆都是医生,老俩口聊天的话题也常常是医学,耳濡目染下,她对急救产生浓厚兴趣,日常参加了不少红十字会及AHA的培训。

在阿里内部流传一句话:“做公益,就像写代码一样简单”——一群人对某个领域感兴趣,便自发组团,用业余时间做公益。因为有丰富的急救知识储备,2021年,董一诺被选为急救先锋团的分团长。大家的心愿是,让急救的知识能够走进社会的千家万户:“让每一个家庭都有一名急救侠。”

打开“急救”这扇窗,20000名阿里人的火线任务,打开“急救”这扇窗,20000名阿里人的火线任务,第3张

(急救培训课上,学员们练习胸部按压时的手部动作

在一些人看来,这句话极具现实感。几年前,李雪峰回到老家,家里有老人摔倒,头砸到了煤气罐的尖锐部位,血管破裂。在镇上,由于医疗资源匮乏,他连“120都叫不到”,“就是一种手足无措的感觉。”生活中,李雪峰偶尔也会听到“谁家的老人又脑梗了”。对于李雪峰来说,学习急救变成一件特别紧迫的事。

流动的急救公益

在阿里,急救培训课一直是热门公益项目。培训内容覆盖骨伤包扎、低血糖、中暑等日常突发情况,也涉及心肺复苏(CPR)和心脏除颤(AED)等关乎生命的内容,课堂上,每位学员还要借用模拟人,熟练掌握心肺复苏和人工呼吸的技法。

多年后已是急救培训师的李雪峰记得,每次培训中,他都要跟学员强调“黄金四分钟”。在这一铁律下,符合资格的急救侠们要求对时间特别敏感。“只要一有学员迟到,我的衡量标准就是生命,告诉他‘在刚刚你迟到的这几分钟,又有几个心源性猝死的患者离开了’。”

打开“急救”这扇窗,20000名阿里人的火线任务,打开“急救”这扇窗,20000名阿里人的火线任务,第4张

打开“急救”这扇窗,20000名阿里人的火线任务,打开“急救”这扇窗,20000名阿里人的火线任务,第5张

(李雪峰、董一诺正在讲解急救知识)

这不是危言耸听。2022年,在参加杭州马拉松保障工作时,一位跑手在终点处无接触倒地,幸好附近的AED急救志愿者及时赶到,四分钟内,志愿者为跑手完成院前除颤工作,等到了120救援,人才从鬼门关拉了回来。

但这种情况只能说称得上“幸运”。2021年,《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显示,我国每年心源性猝死者数量高达55万人,且87%发生在医院外。这例原本与患有心脏病老人才紧密相关的疾病,在高强度的社会节奏中,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年轻人身上,比如健身达人、马拉松跑者。

然而,社会对它的警惕远远不够。据统计,中国应急救护技能普及率仅为1%,这个数据在发达国家基本达到40%。在阿里,相关普及率达到7%。截至2023年,接受过专业培训的急救侠已超20000人,其中7000多人拥有相关专业证书。

打开“急救”这扇窗,20000名阿里人的火线任务,打开“急救”这扇窗,20000名阿里人的火线任务,第6张

(急救先锋幸福团的培训道具)

掌握了大量急救技能之后,急救侠们希望把这些能力应用在更多社会场景中。比如参与保障当地马拉松比赛、参与2023年亚运会等大型赛事的急救协助工作,在协助的同时,也将更多急救意识传递开来。

过程并不容易。比如,在挽救心源性猝死这一急救门类上,一面是国内大多AED安装在室内大楼,数量少、不好找,大众缺乏相应的急救知识,另一面,是心源性猝死突发的紧急性。“就算突发的时候,很多AED也不一定拿得到。”

今年1月,为了让AED在社会上广泛流动,一群人萌发了让“AED找人”的想法:让载有AED的车在城市跑起来,做成“流动的AED”。

作为本次活动中的唯一一位女性,董一诺也驾驶着一辆载有AED的车子开上了杭州市区的街头,而每一辆车的后窗都有“内有AED,心脏骤停,情急时可破窗”的标识。这支流动的车队希望,以这样的方式把AED带给更多的人。

打开“急救”这扇窗,20000名阿里人的火线任务,打开“急救”这扇窗,20000名阿里人的火线任务,第7张

(载有流动AED的车上,贴着“心脏急救可破窗”的标识)

活动很顺利,在1月20日这一国家急救日的特殊日子,急救侠们还登上了央视节目《新闻1+1》,通过公众平台呼吁大家关注AED。对于很多人来说,这或许是第一次知道它。

急救侠们的努力不止于此。董一诺说,2024年,他们还将尝试与高德地图合作,让流动AED成为一种常态,同时在社区、学校开展更多符合人们生活日常的急救科普。

打开急救这扇窗

深耕急救公益多年,急救侠们的一部分动力是来自于身边人的正反馈。

李雪峰的工位上有块“急救队长”的牌子。他觉得,这块儿牌子能让周围的很安心,“大家自身、家里有什么紧急的事都会想问你,那是一种很幸福的感觉。”有时候,这块儿牌子也成了他的社交“筹码”。“大家吃饭、出去玩,都喜欢叫上你。”李雪峰笑着说。

打开“急救”这扇窗,20000名阿里人的火线任务,打开“急救”这扇窗,20000名阿里人的火线任务,第8张

(阿里急救先锋公益幸福团获得2023年度阿里公益榜最佳公益项目)

而董一诺做公益的幸福感也因为家人的肯定又多了一分。在决定参与“流动AED”之前,她曾担心家里人会责怪她用自家车冒险。“但没想到,我家人说,你能用这扇窗救更多的人的命,这不算什么。”

未来,一群急救侠们更想为社会打开一扇扇急救的窗,让更多人通过这扇窗,参与到急救的日常。


  • 评论列表 (0条)

 暂无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