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海南,除非乘坐飞机,不然很容易感受到“琼州海峡交通困局”的窘迫,无论是跨海火车,还是游客,抑或自驾游汽车,经常因为琼州海峡而排起长龙,也成为国际旅游岛的“瓶颈”之一。
其实,琼州海峡最窄处仅19.4公里,比港珠澳大桥还要短(后者全长55公里),为什么到现在还没能修建一条跨海大桥或隧道?
1.水深问题,琼州海峡最深处达114米,目前,全世界桥梁基础最大水深才65米,需要克服水深挑战,黏土和砂石经过亿万年沉积,在海峡底部形成厚厚的“软质土层”,这对工程安全性提出巨大挑战。
2.地质条件,海峡地质条件复杂,给水下施工带来很大难度,比如暗流、潮汐、礁石、淤泥、洋流运动,更需要预防海水长期侵蚀与地壳运动(地震)等,一旦在海底地壳不稳定的区域开展工程建设,容易造成框架不坚固,甚至出现坍塌隐患。
3.台风,海峡地处热带,每年夏季多发台风、暴雨、雷电,12级以上大型台风很频繁,这是巨大的安全隐患。
4.每年冬季海峡经常大雾弥漫,给通航带来诸多不便。
5.水压问题,假如要修建海底隧道,必须考虑到上面近百米的海水叠加黏土所形成的巨大压力,对隧道坚硬度要有非常高,建造起来难度也更大。
6.环境问题,当然,也有个别人认为可以通过填海的方式,比如参照天鲸号填海造岛模式,通过挖泥船作业,硬生生地在海峡之间通过陆地联系起来,先不说这个工程量巨大问题,但是,此举会破坏生态环境,应该不会采取这种方式。
7.当然,也不排除安全、封关在即、利益分配等方面的考量与可能性,这里不便展开。
1.跨海大桥或海底隧道,这个难度较大,论证时间较长,短期内难以实现。
2.填海+造桥结合模式,简单来说,就是从两边分别填海向海峡中线延伸,直到海峡最深处,再造桥,这样可以提升安全指数。
3.升级港口+轮渡,在海峡两岸升级改造港口配套设施,尤其是增加自动化、现代化能力,提升效率,缩短轮渡时间;与此同时,提升港口吞吐能力,全面升级现有接驳船服务能力,特别是要提升大型接驳船航速,提升现代化、自动化服务水平、增加班次,这是可以立竿见影看到效果的方法。
4.快船、水上飞机等运输方式,虽然价格昂贵,却节省了时间,为中高端出行提供了新选择,并且与跨海大桥或海底隧道相比,前期投入不算大,技术难度不高,返利快,与原有接驳船形成高低搭配,反而更容易实现,这方便可参考香港渡船模式。
5.发展短途航空,参照泰国模式,泰国作为旅游强国,其航空业异常发达,并且机票比较亲民,甚至为了刺激泰国旅游业,政府直接对航空业进行补贴,不从航空业(卖机票)赚钱,而是把航空业当成基础配套建设,通过深度旅游收入赚钱,这点值得学习借鉴。
评论列表 (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