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内容详情

马云会后有了大动作,进军机器人,开出超100万的年薪大量招聘

2025-02-22 1 yuneu

2025年2月19日,市场消息称蚂蚁集团正通过旗下子公司上海蚂蚁灵波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24年12月17日)大规模招聘具身智能机器人领域人才,涉及硬件结构、运动控制、算法研发等高薪岗位,部分职位年薪突破百万元。这一动作不仅标志着蚂蚁集团正式入局具身智能机器人赛道,更折射出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融合的行业趋势。有网友说,这可能是马云参再次露面,重新坐上会议桌之后的一个大动作。

马云会后有了大动作,进军机器人,开出超100万的年薪大量招聘,马云会后有了大动作,进军机器人,开出超100万的年薪大量招聘,第1张

本文将从技术挑战、市场竞争、商业化前景及蚂蚁集团的战略机会四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机器人行业的当前格局:从技术突破到产业化加速

全球机器人行业正处于从实验室技术向规模化落地的关键阶段。2025年被普遍视为“人形机器人量产元年”,特斯拉Optimus、宇树科技Unitree H1等产品已进入预商业化阶段。中国在这一领域的表现尤为突出:2024年国内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达27.6亿元,占全球总量的56%,且产业链覆盖传感器、运动控制、AI大模型等核心技术环节。AI技术的突破(如DeepSeek大模型的环境感知能力提升)与劳动力短缺的现实需求(制造业、服务业用工缺口扩大),共同推动机器人应用场景向工厂生产、物流配送、家庭服务等领域延伸。

二、蚂蚁集团的布局:技术投入与战略转型

蚂蚁集团此次布局以具身智能为核心,其子公司上海灵波科技的招聘信息显示,研发方向涵盖人形机器人硬件结构设计、动态避障算法、强化学习策略优化等。高薪招聘(如硬件工程师年薪最高112万元)表明其对顶尖技术人才的迫切需求。这一动作可视为蚂蚁集团从金融科技向硬科技延伸的战略转型——通过具身智能技术打通AI算法与实体设备的闭环,探索支付场景外的第二增长曲线。

技术路径的独特性:蚂蚁的算法工程师岗位要求开发适用于多场景(如无人机、自动驾驶)的路径规划技术,并通过强化学习优化机械臂控制,显示出其试图构建通用型AI能力,而非局限于单一功能机器人。这与特斯拉Optimus的“通用劳动力”定位不谋而合,但技术难度更高。

三、挑战:技术壁垒与行业竞争

技术复杂度高

具身智能要求机器人具备实时环境感知、动态决策与精准执行能力。例如,运动控制算法需协调数百个关节的力矩输出,而传感器融合需处理毫米级精度误差。蚂蚁目前尚未公开技术原型,但其招聘信息中“动态避障”“机械臂控制”等关键词显示,底层技术仍需突破。

巨头竞争白热化

国内科技企业已形成“投资+自研”的双轨布局:腾讯通过Robotics X实验室开发医疗机器人,美团投资宇树科技等多家公司,阿里巴巴则领投逐际动力聚焦四足机器人。相比之下,蚂蚁起步较晚,需在算法迭代速度与硬件可靠性上追赶头部玩家。

商业化路径的不确定性

人形机器人短期内难以实现ToC普及,需依赖ToB场景(如工业巡检)积累数据。然而,工厂场景对机器人的稳定性要求极高,一次故障可能导致产线停工,这对蚂蚁的工程化能力提出严峻考验。

四、机遇:市场需求与资源协同

劳动力替代的刚性需求

中国制造业劳动力成本年均增长8%,而人口老龄化加剧用工短缺。具身智能机器人在危险环境作业(如高温车间)和重复性劳动(如物流分拣)中具备天然优势。蚂蚁若能在细分场景率先落地,可抢占千亿级市场先机。

AI大模型的技术红利

DeepSeek等国产大模型的进步,使人形机器人的任务规划能力显著提升。蚂蚁可依托自身AI研发积累(如支付宝风控算法),将多模态感知与大语言模型结合,开发更智能的交互系统。

生态协同潜力

蚂蚁的支付网络与金融科技业务或与机器人形成协同:例如,物流机器人集成支付宝无感支付功能,或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设备间的可信协作。此外,其母公司阿里巴巴的电商与云计算资源(如阿里云ET大脑)可为机器人提供数据训练与算力支持。

五、未来展望:从“跟随者”到“定义者”的可能

尽管面临技术与商业化的双重挑战,蚂蚁集团的入局仍为行业注入强心剂。其核心机会在于:

差异化定位:避开特斯拉的“通用型”路线,聚焦垂直场景(如金融网点服务机器人),利用支付宝生态构建应用闭环。

产学研合作:华为具身智能中心已联合16家企业推动技术标准化,蚂蚁可通过开放平台吸引开发者,加速技术迭代。

政策红利:中国“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支持具身智能研发,蚂蚁有望借势获取资金与政策倾斜。

马云虽未直接参与蚂蚁机器人业务,但其近年多次强调“技术驱动社会价值”,这一理念或为蚂蚁的长期战略定调——将机器人技术融入普惠金融与可持续发展框架,例如开发低成本助老机器人,拓展社会影响力。

结语

蚂蚁集团的具身智能机器人之路,既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技术攻坚,亦是一次从软件到硬件的生态重构。若能在算法优化、硬件可靠性、场景落地三者间找到平衡点,其或将成为中国机器人产业从“制造”迈向“智造”的关键推手。然而,这场竞赛没有捷径,唯有持续投入与开放协作,方能在巨头林立的赛道中突围。

  • 评论列表 (0条)

 暂无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