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内蒙古一对85后科研夫妻
登上了央视新闻
他们就是赛华征和付蕊
2018年
从清华大学博士后出站的赛华征
和同年从中国科学院
获得博士学位的妻子付蕊
放弃了留在北京工作的机会
回到妻子付蕊的家乡内蒙古
选择为祖国北疆奉献青春力量
逐梦北疆
把科研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的浪潮中
内蒙古这片广袤的土地
正以开放包容的姿态
极具吸引力的人才政策
和贴心完善的培养体系
吸引着无数青年才俊
扎根北疆建功立业
内蒙古科技大学
化学与化工学院副院长赛华征
及其妻子付蕊的科研报国故事
就是最好的示例
他们选择的背后
是内蒙古极具吸引力的人才政策
付蕊说:
“回来这些年,
我们的成长速度是很快的。
从包头市到自治区,
都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扶持,
让我们很安心地在这里做科研。”
图为赛华征(左一)和付蕊(右一)
多年来
他们也在不断实现着自己的愿望
——把科研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他们结合包头矿产资源利用实际
不断科研攻关
带领团队成功研发了
《白云鄂博富钾板岩废弃矿
绿色高值化综合利用创新技术》
将原本废弃的尾矿转化为
具有高附加值的资源
为内蒙古经济的绿色发展开辟了新路径
赛华征表示:
“来到内蒙古,
是我人生中一个非常正确的选择。
我希望将我们的科研论文
写在祖国的广袤大地上,
让科研成果真正造福社会。”
如今
包头市已成为
他们夫妻俩的安居乐业之地
他们也充分感受到了这座城市
对青年人才的热情和期望
筑巢引凤
内蒙古与人才的双向奔赴
仅“西部计划”实施以来
就有16831名来自全国的
大学生志愿者来到内蒙古
6000余名服务期满后
选择留在内蒙古
青年人才义无反顾选择内蒙古
为什么
因为祖国北疆大地
有政策、有服务、有产业、有未来
有政策
2024年,内蒙古出台《关于实施“英才兴蒙”工程若干政策的意见》,将“草原英才”工程全面升级为“英才兴蒙”工程,进一步彰显了对人才的尊重、爱惜。
2024年12月26日,呼和浩特市正式发布“呼和浩特人才强市25条”,并将陆续出台配套实施细则和具体办理流程。
2025年,内蒙古实施“助企行动”“就业促进行动”,为企业纾困解难、广纳贤才,为人才搭建舞台、施展才华。
保障性租赁住房
有服务
租房购房有补贴。比如在保障性租赁住房方面,呼和浩特市对租住保障性租赁住房且符合人才认定条件的人员,分别给予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本科生减免100%、50%、30%的租金优惠。
就业之初有培训。支持伊利、蒙牛集团打造全国首家乳业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满足20万上下游乳业技能人才培训需求。认定“呼包互认”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12家,33家大型企业设立职工培训中心,承担补贴性培训机构138家,2024年全年组织技能培训3.63万人,新增技能人才2.4万人,以高质量培训促进青年高质量就业。
除此之外,全区各盟市、各部门纷纷亮出“引才法宝”。企业吸纳社保补贴,为企业注入引才动力;创业带动就业补贴,进一步激发创业者的活力;深化户籍制度改革,让人才融入得更加便捷……
有产业
近年来,内蒙古立足资源禀赋和战略定位,精心打造了8大产业集群和16条重要产业链,一批具有成长潜力、发展后劲的产业不断壮大,新能源、稀土新材料、现代煤化工等一些主导产业在全国也有了一席之地,这些新兴产业,亟需大量的科技创新型人才,这为青年才俊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广阔空间。
比如:
呼和浩特市培育壮大“六大产业集群”,围绕950个重点项目、164个重点产业链项目,深挖就业岗位,2024年全年征集就业岗位1.5万个。
包头市立足发展基础和潜力,大力发展稀土、晶硅光伏等旗帜型产业,促进氟材料、高性能纤维材料、氢能储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
鄂尔多斯市发挥在能源资源领域的长板优势,以强育新,打造“四个世界级产业”,即做大做强能源、现代煤化工、新能源装备制造、羊绒四个优势产业,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新兴产业蓬勃发展
一系列更精细、更精准的
暖心政策、服务
让广大青年人才充分享受“北疆礼遇”
实现青年与内蒙古的双向奔赴
从赛华征夫妇的科研坚守
到万千青年的北疆足迹
传递出这样的信息
这里是一片孕育希望、充满活力的沃土
只要怀揣梦想
这里就有你的舞台
只要砥砺奋斗
这里就有无数志同道合的伙伴与你同行
梧桐树已栽,唯等凤来栖
自治区团委书记乔礼说:
“今天的内蒙古,
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人才。”
来吧!
内蒙古这片土地大有可为!
(来源:包头科协、青橙融媒)
评论列表 (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