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今日头条「头条深一度」独家稿件。
1.
春晚,到底值多少钱?
别看春晚节目每年都不少人吐槽,但吐槽本身,就是构建在一个前提上的:
你可以喜欢,也可以不喜欢,但都无法忽略。
无法忽略,就意味着巨大的商业潜能。
别的不说,就十年前的那场春晚,有企业忽略了一小下下,直接就成了国内手机支付行业的分水岭,也成了马云口中的最大战略误判。
支付宝在这届春晚上,被微信红包,「偷袭珍珠港」了。
十年,支付宝铺了整整十年的覆盖率,腾讯就靠着一场春晚发红包,做到了。
微信支付从只有800万绑卡用户,直接干到了超过2亿。
当时腥风血雨到什么程度?
岳飞也就被发了十二道金牌,马云在那个春节发了十八道召集令,让全球的阿里高管往杭州总部赶。
当时真的,都「疯」了。
现在的阿里CEO吴泳铭,抢不到机票,直接从夏威夷包机回国,就为了应对那场「春晚奇袭」。
这就是春晚的价值。
时而好看,时而难看,时而人气很高,时而无人问津,年年都说年轻人不看了,但B站拿到春晚转播权大家又很开心。
总归,春晚不论做成什么样,都让人无法忽视。
而里面的商业故事,更是贯穿了40多年中国商业发展的历程。
那今天我们就聊聊,春晚,是怎么样的一头商业造富怪兽。
2.
第一阶段的春晚商业化,一句话总结就是:懵懵懂懂。
83年,是中央电视台的第一届春晚。
第一次,那也就创造了很多第一。
比如是第一次互动节目单,观众可以电话点节目,李谷一,唱完一首又被点一首,一共唱了9首歌。
要知道,在那个年代,李谷一的歌,尤其是《乡恋》,是被定性的靡靡之音,能唱出来就算是石破天惊。
再比如,第一次,刘晓庆作为唯一一个女主持,给领导申请,你看,我为了节目不能回家了,那我能不能在台上通过电视给爸妈拜个年。
要知道,在那个年代,这叫公器私用,这叫没有大局意识,这叫个人本位主义,但也被批准了。
这些内容上的很多第一次,本质上是时代松动的迹象,被传递给了千家万户。
不过,更关键的第一次,是春晚上出现了商品。
两个无心插柳柳成荫的商品。
第一个,是刘晓庆自己用5港币巨资购买的,一件红色的确良长袖衫。
这衣服在那个以黑色灰色蓝色为主流的工装年代,潮爆了。
春晚播出后,这件「晓庆杉」,也炸了。
现在什么直播带货,什么明星走秀,在40多年前的春晚带货实力面前都是弟弟。
你有本事让全国女性一夜追捧么,你有本事让全国裁缝店门被挤爆么,你有本事让全国供销社连夜出同名款么。
第二个,是北冰洋汽水。
这其实不是北冰洋赞助的,就是节目组想喝水自己买的,但广告效应太强了,在那个没有全国大市场概念的年代,大家都在问,这帮人喝的是什么鬼,是北京人特供么?
1毛5分钱一瓶的北冰洋开始冲出北京,全国畅销,很快产值就破了亿。
不过总的来说,83年春晚毕竟是第一届,不论是节目内容还是商业运营上,都是懵懵懂懂的。
第二年84年春晚,那才叫真的叫,上道了。
相声,有马季的《宇宙牌香烟》,把虚假广告宣传的讽刺度拉满。
小品,有陈佩斯朱时茂的《吃面条》,这小品当年差点上不了,原因是,有领导觉得这节目太搞笑了,没啥教育意义,没啥宏大叙事,居然敢,纯搞笑。
好在,最后是直播前半小时总导演才拍板说,上,就吃面条,真出事儿了我来顶。
这一顶,让小品门类在春晚彻底站稳了,也才有了后面的《烤羊肉串》《主角与配角》《警察与小偷》《王爷与邮差》
歌曲方面,香港的张明敏唱了《我的中国心》和《外婆的澎湖湾》,但真正牛皮的,是李谷一唱了《难忘今宵》。
这首歌,后面成了春晚固定收尾歌,我猜,今年春晚也是这首。
但节目内容的火爆,和商业的火爆比起来,小意思了。
这是第一次, 春晚零点倒计时,出现了正儿八经的商业品牌,山东济南的康巴丝钟表。
不过这赞助商的抽象程度,本身就像个小品。
各位大佬猜,为了拿到这个能硬控全国人民30秒的赞助位,康巴丝钟表付出了多少呢?
3000只表。
对的,一分钱都没给,就给了点滞销库存,那年头春晚商业运营就这么粗糙。
从此以后八年,都是「康巴丝为您报时」陪着大家过零点的,一直到1989年被海鸥手表夺走这个机会。
效果怎么样呢?
康巴丝钟表年销量直接从14万拉到45万,后面更是冲到200万只,那3000个表的赞助,赚大了。
春晚敢有赞助商,敢把市场经济摊开给大家看,你再结合84年春晚播出前6天,那位伟大的老人给深圳特区的题词,压抑多年的市场活力瞬间就起来了。
不会谈到资本就挂路灯了,健力宝创立了,不会说到民企就挨批了,王石去办万科了,不会说到赚钱就是丢脸了,TCL、碧桂园、联想、海尔,都在这年办起来了。
之后的春晚,一年更比一年强。
86年,整整33届春晚的最强钉子户,冯巩老师,带着「我想死你们了」,来了。
87年,费翔,《故乡的云》和《春天里的一把火》,烧的那叫一个旺,我爸当年还因为我妈太喜欢费翔吃过醋。
88年,姜昆的《电梯风波》,这是《虎口遐想》的续集,这相声我强烈建议大家看一看,什么叫本土化的苏联幽默,内核就一句话:讽刺了当时机构拥挤、机关人员喜欢推脱责任的现象。
你品,你细品。
89年,厉害了,赵丽蓉老师来了,《英雄母亲的一天》;宋丹丹也来了,《懒汉相亲》,首次以春晚小品的形式给当时的婚恋支付转移做了标准:24寸大彩电、双开门冰箱和沙发。
这小品,时代穿透力太强了,咱们随便看开场的几句台词:
【现在各村都没有光棍了,我这村长就完不成任务,就剩你这一个光棍】
【就是前村那个魏素芬,多大了,29了,老姑娘了】
【我说我们潘富,这两年干得不错,勤劳致富,沙发电视都置起来了——人姑娘还真有那么点儿意思了】
当然,这几段台词,和90年元旦晚会的《超生游击队》比起来,还是弱了。
做个小总结,90年代之前的春晚,是从解放思想往文化消费上转型的探索,懵懵懂懂的,很多事情非常潦草。
而90年代后的春晚,不论是节目内容还是商业运作,那真的就是百花齐放了,我们继续来看。
3.
第二阶段的春晚商业化,一句话总结就是:喝酒吃药。
真正把春晚商业价值往上抬的,是1995年春晚。
这一年,不得了。
春晚终于想明白了,身价这东西不能自己说了算,还是要靠哈耶克的大手来。
招标,开始了。
春晚的8点报时和0点报时,直接拿出来竞价。
各位大佬可以根据记忆或者商业知识来推断一下,是什么行业垄断了之后很多年的春晚标王。
第一,酒,第二,药。
95年那届春晚,号称神仙打架。
刘德华的《忘情水》,那英的《雾里看花》,杨钰莹的《轻轻地告诉你》,老狼的《同桌的你》。
但歌唱的再好,也比不过语言类节目的抽象程度。
赵丽蓉和巩汉林的《如此包装》,「春季里开花十四五六」,讽刺当时社会上的过度营销包装。
赵本山范伟贡献了《牛大叔提干》,讽刺的是基层接待、酒桌文化等等问题。
抽象的点来了,这两个讽刺力度拉满的语言类节目,其实就点出了这届春晚为什么办的那么好。
因为营销做得好,因为酒桌文化做的好。
95年春晚标王,是花了3079万元的孔府宴酒。
拿下春晚赞助之前,孔府宴酒名不见经传,拿下之后,年销售10亿,成了国内酒企第一梯队。
要知道茅台能做到10亿年营收,都是2000年的事情了。
虽然有节目骂甲方爸爸的嫌疑,但就这届春晚,让所有人看到,春晚是真能造神的舞台。
96年,赵丽蓉老师贡献了《打工奇遇》,「宫廷玉液酒,180一杯」「其实就是那个二锅头,兑的那个白开水」。
节目在骂假酒,但拿到这年标王的,还是酒企。
秦池,砸了6666万,换来了500%的营收增长。
按秦池厂长的比喻就是,我每天往春晚节目组开一辆桑塔纳进去,但我开出来的是一辆奥迪,投资回报率太猛了。
之后几年,春晚大金主也都是酒厂,后面标王费用都已经3亿起步了。
到1999年,酒厂制霸春晚行动,戛然而止。
原因很简单,营销做得好,产品不够硬,出了好几起事故,而且老百姓也越来越开始关心身体健康了。
于是,药厂拿过了接力棒。
99年的春晚,我觉得最厉害的,是赵本山、宋丹丹、崔永元的《昨天 今天 明天》。
把一年发生的事情,用段子的形式做了总结,就你哪怕知道是命题作文下的宏大叙事,但叙事的角度和手法让你一点都不反感,一看就是真用心了的。
哈药,就是2000年的春晚标王,那年做八点报时和零点报时的,是哈药旗下的盖中盖。
「蓝瓶的钙,好喝的钙」,各位大佬都听过吧,就从春晚开始的。
2001年冠名春晚的,更神奇,是太极集团旗下的减肥药品牌曲美。
我现在都还记得广告语:美丽人生,从曲美开始。
做个小总结,从标王模式开始,春晚的商业化运转做的越来越好,冠名费也越来越高了,但,至少还有一定的纯粹性,节目甚至还能嘲讽冠名商,等到21世纪之后,春晚的赞助模式更加纯熟,但对节目的影响也就大了起来。
一个节目里,你不看几个Logo,感觉都不是包饺子那味儿了。
4.
第三阶段的春晚商业化,一句话总结就是:琳琅满目。
最开始广告对节目的侵蚀,还是有点含蓄的。
比如2000年春晚张惠妹唱了一首《给我感觉》,那是雪碧的广告曲啊,张惠妹本人也是雪碧代言人。
但歌好听,其实就无所谓。
到2001年冯巩郭冬临的相声《得寸进尺》,那真的得寸进尺了,变这样了
就,直接念盖中盖的广告语了,不过好歹,也和剧情对的上。
我第一次受到商业对节目内容本身,明晃晃的侵蚀,应该是2010年春晚,刘谦的魔术。
那汇源果汁,反复出现。
旁边坐的拖,就是花了6000万广告费的汇源老总。
后面有人统计过,整个2010年春晚,汇源果汁出现的时长,比主持人董卿都要长。
这年的赵本山小品《捐助》,也是植入重灾区,各位大佬可以数一数,一个节目植入了多少商家。
【4:20,预备,走——4:26,刨根问底栏目】
【13:27,来啦——13:43,你让我说啥好呢】
【15:40,你啊,用不着感谢我——16:00,感谢搜狐气象台】
【17:45,喜酒都送来了——17:59,拉到吧】
这些广告,你说硬吧,也没现在很多植入硬,但你说很软吧,那也真不软。
为了一个小品承载1500万的植入费,这在当时引发了群众的广泛抗议。
最后的结果是,矫枉必须过正,春晚宣布,2011年开始,坚决零植入,不让广告影响内容。
那这口号持续了多少年呢?
三年,三年之后,腾讯来了。
腾讯角度很刁钻,他给了春晚一个不能拒绝的理由。
我这不是广告,发红包怎么能算是广告呢,我这是互动。
互动,那是春晚的光荣历史啊,追忆往昔,83年春晚李谷一不就是接受观众点播么,那咱们最多算是重现优秀的历史传承。
互动费,5500万,但,我帮春晚,给全国人民发10亿红包。
春晚为了保持节目的纯洁性,坚持了三年,保守估计是少赚了17.5亿元。
那现在腾讯给了那么漂亮的一个台阶,自然就下来了。
好玩的来了,10亿红包,哪怕对当年的腾讯也不是个小数目。
咋弄这个钱呢?
代理商模式。
商家不能直接赞助春晚,但可以赞助微信红包啊。
微信团队用这种方式,硬是拉了5亿的赞助,当然对应的,就是各种品牌以红包赞助商的形式回来了。
这口子一开,春晚的商业价值就又回来了。
从那之后,支付宝、快手、抖音、京东、小红书,轮番上阵,某种意义上,也对应了中国商业模式的变化。
也就是,很多大佬都亲身体验过的,互联网行业的十年黄金时期。
现在春晚做广告,已经不再那么含蓄了。
去年的春晚不知道各位大佬还有没有印象。
刘谦又表演节目了,最抢眼的不是手法,而是后面一直嘬AD钙奶的老姐。
小品节目,那更是广告大赏。
以至于我去年看春晚的时候,最大的乐趣,反而是数广告商了。
当然,其中最亮眼的,就是现在的最猛行业,新能源汽车了。
那真的是,直接就放了一台上去。
所以,春晚,其实就是中国商业发展的缩影。
5.
最后呢,我想说多几句。
我其实并不反感春晚商业化,甚至,我觉得可以商业化的再彻底一点,说不定节目效果更好。
你想,让决定什么节目上,什么节目不上的人,变成广告商,变成金主爸爸。
这绝对不是最优解,但也绝对是进步。
够商业,也就够轻松,够纯粹。
因为广告商是真的很在乎,我这晚会啊,看得人到底多不多,我这节目,能不能吸引大家看下去。
哪怕是植入,都会顾虑一下,植入的太硬会不会让消费者反感。
当然我也就是瞎出主意了,初心,应该和很多人是一样的:
爱之深,才会责之切。
虽然春晚只有40多届,但也是很多代中国人的共同记忆。
这记忆里面有生活、有商业、有欢笑、有吐槽,但总归,春晚都在。
我们会讨论春晚怎么办会更好,但应该很少有人会觉得春晚没必要继续办了。
他在,就很好。
我有时候在想,我小时候,春晚真的很重要,因为春晚就意味着春节,春节就意味着不一样。
只有看春晚的时候,能吃点平时吃不到的零食,只有过春节的时候,能穿点平日爸妈舍不得给我买的衣服。
现在我随便吃,随便穿,于是春节和春晚就不重要了么?
其实也不是。
一些曾经陪我看春晚的家人,一些我曾经陪着看春晚的朋友,都不在了。
有的是身在异乡,有的是感情不在,有的是彻底离开了。
天涯路远,前缘难续,但以春晚为背景的共同的欢笑和吐槽依然在。
我们都知道回不到过去了,春晚也一样。
也就只能抓住记忆里面的那点甜,反复的品味。
而这股甜味,是现在的春晚再怎么努力也没办法赶上的,因为里面杂糅了记忆和幻想,怀念和不舍。
也许这就是「春晚,到底值多少钱」的真实回答。
nothing(没有价值)and everything(无上价值)。
搜索「头条深一度」,看更多深度好文。
评论列表 (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