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变局,科技创新是“关键变量",也是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2023年已经成为过去,中国都取得哪些成就?今天我们就来盘点一下。
2023年5月15日7点18分(格林尼治标准时间5月14日23:18)成功登陆火星,这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成功的火星着陆任务。
这项重大的技术突破,也让中国成为第二个成功派出探测器,并且成功登陆火星表面的国家。
我国航天局发布消息称,天问一号登陆火星北半球的“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着陆区。
航天器落地之后,舱内的“祝融号”火星车被释放,平稳的行走在火星陆地表面上。
按照专家的说法,“祝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代表火神,具有积极的象征意义。
实际上,天文一号探测器早在前几年就研制完成,为确保万无一失,科研人员做了许多准备工作。
比如火箭发射器采用的是当时国内最先进的型号,技术团队都是从业十多年的航天专家,2020年7月23日火星探测器才被发射升空。
这期间,科研团队花费很大功夫瞄准火星轨道,历经几个月不眠不休的调控,终于把天问一号送进目标轨道。
之后开始漫长的飞行,按照航天局的计划,需要找到合适的降落位置,再计算着陆的时机。
平常人很难想象,这样的计算量相当庞大,只能借助超级计算机来完成。
最重要的是,稍有偏差就可能导致多年的心血毁于一旦,并且要重新再来一遍,对航天科研团队来说也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幸运的是,中国凭借过硬的技术实力取得了圆满成功,截止到2023年,天文一号的工作仍在继续推进。
2023年5月6日,中国科学研究院发布消息,第四代科研工作者子阿进行了超过12万多次试验后,再一次取得重大突破,成功点亮人造太阳403秒。
这在当时,是一项最新的世界纪录,地球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实现这么长时间的运行。
很多人都在科幻影视视频里听说过“托卡马克”装置,其实我们早就开始研究这一领域。
所谓的“人造太阳”指的是可控核聚变,现在主流的核发电厂都是采用核裂变发电,虽然发电效率远超传统火电技术,但由于核燃料的放射性污染太严重,废料不好处理,堆积成山对自然环境产生隐患。
世界各国都在努力想办法解决这一问题,核废料的半衰期有从几百年到几百万年不等,现阶段只能深埋于地下,使用厚铅板和水泥混凝土封存。
然而可控核聚变将不存在污染问题,它是用氚和氘作为核心燃料,聚变后融合成一个更重的核,并释放大量的能量。
我们知道,太阳中的主要能量来源,就是核聚变,在太阳的内部,每时每刻都在发生核聚变反应。
所以科学家们想通过尝试模拟类似太阳自持发光放热的过程,将氢同位素聚变为氦,产生源源不断的能量。
但是地球上的氢同位素丰度不高,需要人为将其收集,并放入高温环境中,确保粒子保持高速运动。
同时,还要克服原子核之间的排斥力,太阳质量很大,本身具有极强的引力和温度,但在我们居住的地球,并没有这样的天然环境。
专家表示,要想启动核聚变,至少需要上亿度的高温,但是现代人类科学已经告诉我们,没有材料可以承载这样的高温。
但是人们想到了另一种办法装载核聚变燃料,利用磁控技术,可以使核聚变反应在空气中悬浮起来,不与设备直接接触。
在极高温下,气体被加热到足够高的能级,电子被从原子核中剥离,形成等离子体。
这种等离子体状态有助于减小原子核间的库伦排斥力,让核聚变反应变得容易。
地球万物依靠太阳生长,如果我们可以利用科学技术创造第二个太阳,那么能源问题将被彻底解决。
有人说,这么好的东西,为什么不早点造出来,中国工程院的李建刚回应道,全世界的科学家已经研究核聚变70多年,不是不想早点造出来,而是这个项目有太多难点。
首先是上亿的点火温度,目前世界各国采用的两种方案分别是大功率激光和电加热。
显然,这需要几代人的共同努力,现在中国在这一领域走向世界前沿,成为带头老大哥。
在科研所,经常能听到人们喊出这样的口号:“为理想不惜任何代价,不怕任何艰难。”
科研团队怀揣一颗爱国之心,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啃着馒头出国学习,最后抵住了外国企业丰厚的诱惑,回到家乡报效祖国。
可控核聚变是一个十分伟大的项目,它是一项经验学科,凝结了全人类的智慧。
要想取得重大突破,需要科研人员不断的进行尝试,每次实验都要耗费巨大的精力,有的人为了节省时间,干脆住进实验室,一年到头不能和亲人团聚。
还有的项目组负责统计工作,非常的辛苦,熬夜通宵搭建机器都是常有的事。
科研人员李健康院士表示,他带领的团队在这一领域深耕20多年,光是实验失败的次数,少说也有5万次。
然而正是正这种不懈的精神,才有了中国今天的成就,也许用不了多久,人类就会摆脱石油依赖,全面进入下一个文明阶段发展。
如果说,字啊地面上建造一个“天空”,让各种飞行器可以随时起飞,你可能会觉得是天方夜谈。
可在现实世界,真的有这样的设备,它就是我国最新研制的的JF-22超高速风洞。
有人问,为什么不直接在天上试飞,非要多此一举建造一个这么大的风洞呢。
其实风洞的价值很大,也是航天领域的必要工程,尤其是在研发阶段,在不能保证飞机可靠的情况下,任何一个环节的闪失可能会导致机毁人亡。
另外,室外的环境和气流是不稳定的,有时候因为天气原因,实验无法进行,非常耽误时间。
超高速风洞可以模拟任何场景的天空环境,可以让科学家放心调试,不会承担人员伤亡的风险。
但在过去几十年的时间里,超高速风洞一直存在技术难点,要想让气流平稳,是很难做到的。
中国很早就开始研究这一领域,JF-22超高速风洞的成功问世,必将推动中国航天事业走向新的高峰。
据官方发布的数据显示,JF-22超高速风洞可以实现40-90公里的高空模拟,风速最高可达每秒10公里。
但这只是JF-22超高速风洞的最大安全上限,理论上它还能做到更高速度的测试,但在实践中我们用不到。
2023年11月4日,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在上海交付,当天的交付现场,活动举办的非常热闹。
在新年来临之前,这是最振奋人心的好消息,这艘邮轮总吨位在12.55万吨,全长323.6米,宽37米。
这样说可能没有具体的概念,假设把这艘邮轮垂直立起来,它比迪拜帆酒店还要高出三米多。
如此庞然大物,在设计阶段可把人愁坏了,既要考虑自身结构强度问题,又要讲究美感。
这艘船是商品,却比航空母舰还要难造,大多数人都不敢想象,国产豪华邮轮能走向世界。
看过詹姆斯·卡梅隆《泰坦尼克号》的都对豪华邮轮印象很深,船上有高档餐厅、酒店娱乐设施,甚至还有游泳池。
中国的豪华游轮项目,又可以刺激旅游产业的发展进步,促进经济内循环。
资深旅游专家王兴斌认为,第一艘邮轮十分关键,具有一定的里程碑意义,下一步就是建立新的运营理念,提高服务水平,吸引外国游客前来观光消费。
2023年8月11日《人民日报》发文称,中国对核心模块吊装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全球首个陆上商用小型核反应堆“玲珑一号”反应堆模块被吊起。
在吊装司机的精确操作下“玲珑一号”被送往核岛,全世界都把目光聚焦在我们身上。
早在2016年,“玲珑一号”核反应堆就通过了国际原子能机构的一系列安全认证。
2017年,科研团队将主体设计完成,推动商用的步伐,如此娇小的身躯,在世界范围内都是少见的。
有人担心核泄露的问题,其实中国科研专家早就想到,并且做好了相应的预案工作。
2023年9月份,华为突然发布新手机,让很多人感到惊讶,它被网友称为“新一代争气机”。
华为新手机的问世,彻底击碎了美国的封锁令,现在芯片可以做到自研自产。
文|渣叔罗影
编辑|渣叔罗影
央广网——《“人造太阳”照亮你我未来丨稳定运行时长破纪录,中国的“人造太阳”何时走出实验室?》2024.1.14
评论列表 (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