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到现在都没有超过1000米的建筑物?是技术还不行,或者是没人敢建造?
半个多世纪之前,一个弗兰克赖特的建筑设计师,设计出了一座全新的摩天大楼。在设计草图中,未来的这栋大楼将高达1600米。
整座大楼高达528层,高层住户靠着超过70部的电梯出行。虽然规划很宏伟,但这栋超高的摩天大楼最终没有建造。
而到了21世纪的今天,全世界不要说超过1600米的大楼,就连超过1000米的建筑都没有。
那么,究竟是哪些因素,阻挡了人们继续建造摩天大楼的脚步呢?
阿汤哥当初攀爬的那栋大楼,也就是哈里发塔,目前仍然位居世界第一高建筑的宝座上。828米的高度,远远超过了世界上其他摩天大楼的高程。
迪拜土豪们的高楼梦,起源于上世纪60年代。当年,迪拜的酋长带着儿子去纽约,在那期间14岁的小儿子随同父亲登上了帝国大厦。从此,纽约高耸入云的城市天际线,深深印刻在了这位未来酋长的脑海里。
从本世纪初开始,包括哈里发塔在内的一系列摩天大楼,开始在迪拜城内先后耸立。大楼不但越建越高。土豪们还有一句更豪横的名言:不会有人记住第二,所以迪拜要成为第一。
2010年,随着哈里发塔的落成,这栋建筑在高度上确实拔得头筹。但土豪们建高楼的步伐并没有就此打住。
在2016年的时候,迪拜的规划是再建设几栋高楼,并且要超过哈里发塔,为此土豪们大方的准备了10亿美金,不够还可以再加。
前期的宣传很响亮,甚至还提出了落成的时间表。但从2016年至今,有关大楼的建设却没了消息。
有的说法是,两座新的大楼,一栋规划高度1350米,另一栋1008米,正在建设中。也有的说法是,由于楼层太高,土豪们再有钱,建筑公司也是望而却步,新高楼等于是流产了。
不管未来的大楼会不会矗立起来,有一点确实是肯定的,那便是楼建的越高,面临的各种难题和风险也就越大。
比如1000米,在地面上长度不算什么。但让它变成高度竖立起来,难度便陡然升级。
还记得2021年5月,深圳的赛格大厦发生晃动的新闻吗。大楼的罪魁祸首不是建筑质量不好,而是高处的风引发共振,才导致大楼晃动起来。
张向东是中铁建设集团下辖设计院的负责人,他表示高层建筑最怕风,设计难点也是如何防风。
由地面到空中,所处的区域越高,感受到的风速也就越大。比如3级风,在地表的风速是每秒5米。随着高度上升,风速也会增加。达到90米的高度,风速就能达到每秒15米,这意味在相同的风压下,90米高度就达到了9级风。
如果高度继续增加,风力也会跟着增加。在400米左右的高空,风速可以达到每秒300米左右,这相当于11级甚至更高的风力。
为了解决风的问题,目前世界各国建设摩天大楼,主要是从楼的外型和内部构造入手。
全世界新建的摩天大楼,其外型很少是四四方方的,要么是圆形、要么是椭圆、要么就是棱形。
之所以设计成如此形状,就是为了尽可能的减少风阻。因为实验显示,四四方方的矩形形状,其表面的边缘部位因为阻力缘故,产生的风力更大。
而采取圆形等流线型的设计,减少风阻,建筑物承受的总风力也就整体降低了。像各种飞机还有高铁的形状,之所以设计成流线型,都是为了减小风阻。
比如位于上海632米高的环球金融中心大厦,大楼的表面,不但采取了扭曲的复杂曲面设计减小风阻,大楼顶端更是开了一个口子也就是镂空设计,让大风穿过也就降低了风的载荷。
但是,即便采取了流线型的外型设计,大楼依然不是万无一失的。一旦风产生的共振频率,和大楼自身的共振频率处在一个区间,那么整栋建筑就会跟着发生晃动,这也就是共振。
共振维持在一定的区间内,大楼不会有什么影响。但是共振一旦超过幅度,大楼内的人员就能感受到,甚至还会引发更严重的危害。此前深圳的赛格大厦之所以晃动,就是因为共振超过了一定的幅度。
而为了防止共振幅度过大,现在的很多摩天大楼都会安装阻尼器。目前的阻尼器,通常有3种类型。
一种类型是,在大楼的主体支撑柱之间,增加一些斜着的支撑柱,这样可以有效加固主体的支撑柱,尽量降低共振的幅度。
另一种类型,是在建设大楼的时候,在墙体中加入一种粘滞材料,这样可以吸收振动产生的能量。
最后一种类型,是在摩天大楼的内部高处位置,吊装一个沉重的物体。这个沉重的物体基本上是圆球形状的。
在有风的情况下,圆球的摆动会和大楼的振动产生一个反作用力,再加上实心球体向下产生的巨大坠力,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消除振动的能量。
虽然阻尼器的作用效果明显,但无论哪种类型,技术难度较大且成本高昂。过去建设的高层建筑,都没有安装阻尼器。
而全球近年来新建的各类高层建筑,其中最高的20栋建筑,安装有阻尼器的只有六七栋。
正因为风的影响,想要建设更高的建筑,哪怕比之前的高度只增加了1米,技术上的难度也会相应的跟着增长。
更何况除了风之外,还有影响高度的其他因素。
建筑物越高,因为所用材料增加,物体本身的重量也会增加。就以高层建筑电梯所用的缆绳来说,目前它所能承受的高度和重量,是有上限的。
缆绳是金属制品,楼越高,绳子也就越长,重量也会跟着增高。缆绳自身的重量,还要拉动电梯间,在达到一定高度后,缆绳不但拉不动电梯,绳子自身也可能断裂。
菲利普奥德费尔,是新南威尔士大学的建筑专家,他表示现在电梯缆绳能够承受的极限高度是700米。正因为如此,全世界目前所有的高层建筑,不管是大楼还是高塔,高度都在700米以下。
哈里发塔的高度虽然超过了820米,但是它的主体结构只有600多米,上面的100多米只是天线结构。
全世界的科学家们,都想发明一种新的材料,既轻便还能有超强的承重能力,这样就能增加电梯缆绳的长度,进而就能让建筑继续增高。但截至到目前,人类还没有找到这样的材料。
除了高楼产生的承重问题外,大楼主体结构的强度,也直接影响到大楼最终能建设多高。
根据建筑学的理论,一栋大楼高度超过40层,也就是达到150米以上,在建造的时候,就得考虑高度产生的各种影响了。
高层建筑都是钢结构,因为混凝土结构或者钢-混凝土结构,两者的强度都抵消不了高度带来的负面威胁。
建筑物自身结构的强度外,还要考虑防震因素。所有的高层建筑,外型设计大都是圆锥形,也就是上面细下面粗。这样可以尽量让重心下移,让更多的质量位于建筑物的中下位置,进而有利于增强建筑的强度,也有利于防震。
上述几种情况,仅仅是高层建筑建造难点的冰山一角。在建设过程中,从电梯间结构到供电,再到垂直的交通设计等等,还有很多难点等着工程师。
好不容易解决完这些问题,等到一座超高的大楼拔地而起,它又会对周围的环境带来影响。
超高的建筑,在高度上可以碾压其他大楼。而实际上在一座城市里,建筑物只要超过100米以上,由此产生的负面影响就多了。
高楼怕风,而高楼建成后,尤其是一群高楼建成后,偏偏会招惹来更多更大的风。
如果你平时留意过,大楼的侧面以及两栋大楼之间的通道区域,在有风的天气里,这里是风最大的位置。这种现象,被称为“楼群风”。统计显示,在有风的天气,大楼通道的风速,比周围环境的风速要大3到4倍。
高层建筑之间,风会形成涡流和角流,再加上穿堂风的作用叠加,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高楼群区域内的风力增大。
被放大的风力不但会影响周围区域,甚至会更进一步放大整座城市的风向,进而可能会威胁到建筑物和行人的安全。
除了生成大风之外,高层建筑的另一大负面威胁就是火。楼层越高,一旦发生大火,消防的救援难度也会直线上升。
高层建筑发生火灾,烟火会顺着各种管道向上飘散,进而就会形成“烟囱效应”,这给逃生、救援和灭火都会带来极大威胁。
而且高层建筑都是钢结构,在高温之下,金属的强度会减弱,大楼整体的稳定性就会遭遇威胁。比如911恐袭,飞机撞击大楼并没有导致坍塌,但随后大火引发的高温,使得部分承重柱强度变弱,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
除了技术难点以及大楼自身产生的负面效应外,对大多数的高层建筑来说,真正的难点还有运营和成本的高昂。
迪拜土豪要建设新高楼,前期的建设投入就达到了10亿美元。而高层建筑一旦建设好,其运维成本也是居高不下的。
单单从耗电量来说,数百米的超高建筑,其用电量比一般的建筑物高出了30%左右。比如哈里发塔,夏天用电高峰时,耗电量直接猛增到3.6万度。整栋建筑在夏天产生的制冷效果,相当于融化了1万吨冰块。
成本高昂不说,跟现代推行的环保理念也是格格不入的。更为关键的是,有些城市光是一味建设摩天大楼,建成后的商业运营却不见得有多好。这等于是白白扔钱,却又产生不了很好的效益。
也正因为如此,目前全世界城市的建设观念里,摩天大楼时代已经落伍了。比如我国在2021年的时候,就明确推出了限高令。各城市新建建筑,不能建设500米以上的超高建筑。250米到500米之间的高层建筑,也要严格限制。
所以说,人类如果只是单纯的建设1000米高的建筑,技术难度是很大,但勉勉强强也能实现。
真正的问题在于,建成之后会产生一系列的负面影响,不管是对环境还是城市整体的运维,都会推高投入的成本。
也正因为如此,1000米以上的高层建筑,至少在眼下这个时代,不再是人类的追求了。
参考资料:《阿联酋掷10亿美元建第一高楼 迪拜盖高楼为何上瘾》 环球时报 2016年4月18日《为了抗风防振,高层建筑都“很拼”》 科技日报 2021年7月7日《城市建筑怎一个“高”字了得》 中国气象报 2008年4月11日《建筑“限高”是纠偏》 瞭望东方周刊 2022年9月27日
评论列表 (0条)